〖微山湖端鼓腔〗 流传于山东微山湖地区渔民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杂戏,它的伴奏乐器是一面或几面像芭蕉扇形状的单面羊皮鼓,表演者将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唱,故名“端鼓腔”。“端鼓腔”是微山湖区渔民在长期水上生产和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俗文化活动,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微山湖区历史文化见证和研究湖区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文化史料。
端鼓腔也称为“端供腔”、“端公腔”,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乡人傩”,与扬州由“端公”演唱的香火调(香火戏)有共同的渊源和一定的血缘关系。相传起源于唐代的陕西,后随民间艺人传入微山湖。端鼓腔早期主要用于渔民续家谱、敬蛇神、请愿、还愿等活动,而后逐渐演变成了渔民开网渔猎、新船下水、婚庆喜事以及年节聚会等重大活动时所必需的项目。端鼓腔常用的曲牌是7字韵和10字韵,如:《七字韵》、《十字韵京调》、《念佛调》、《榔头调》等。词都是靠渔民祖辈口传心授流传,现保留下来的剧目有:《刘文龙赶考》、《张郎休妻》、《张秀英打嫁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