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诤三昧 (wú zhèng sān mèi)
解释:诤:直言劝人改正错误;三昧:佛教中定的别名,没有什么争论,什么都马马虎虎。
出处:《金刚经》:“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宋·胡继宗《书言故事·拾遗》:“无可无不可曰无诤三昧。”
示例:凌晨视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学画而得其无诤三昧,名播于世。 ★元·王冕《竹斋集·梅谱》
俱舍论颂曰:
无诤世俗智 後静虑不动
三洲缘未生 欲界有事惑
论曰。言无诤者。谓阿罗汉,观有情苦由烦恼生。自知己身福田中胜,恐他烦恼复缘己生。故思引发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瞋等。此行能息诸有情类烦恼诤故得无诤名。此行但以俗智为性,第四静虑为其所依,乐通行中最为胜故。不动应果(利根阿罗汉)能起非馀,馀尚不能自防起惑,况能止息他身烦恼。此唯依止三洲人身,缘欲未来有事烦恼,勿他烦恼缘己生故。诸无事惑不可遮防,内起随应总缘境故
补充:
无诤三昧:佛教用语,梵文Araņa,音译阿兰那,华语“无诤”。梵语Samãdhih,音译三昧,华语“正定”,就是入了禅定之意。“无诤三昧”,就是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连真空亦无住,若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系生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