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宣惠王,生年不祥,韩昭侯若山的儿子。韩的先祖原也
姓姬,为周武王的后人,三传至韩厥,被晋景公封为韩大大,
始姓韩。韩照三传至韩虔,与魏斯、赵籍三分晋国。由于韩、魏、
赵是从晋分出来的,史称“三晋”。韩虔始称侯,尊号韩景
侯。景侯五传至昭侯若山,用申不害为相,进行政治改革。由
于韩国刚从晋国瓜分出来,在新旧交替的情况下,形成“晋之!
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
的局势(《韩非于·定法》),使臣民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奴隶;
主贵族乘机作乱。因此,申不害主张加强法治,他说:“圣君
任法而不任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称轻重。”
(《艺文类聚》卷五十四《刑法》)但申不害所说的“法”,其内
涵与商鞅不同,实际是指“术”,即统治的“权术”。韩非在
谈到申、商的区别说:“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
因任而授官,循名以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法
者,宪令著子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
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韩非子·定法》)申不害强调
“术”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君主的统治权,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
权。他说,“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其本,
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大体篇》,见《群书治要》)他还强调设职授官,要“循名责
实”,各尽其职,不得僭越。韩非讲了一个故事,说韩昭侯有
一次饮醉酒而眠,典冠官怕他受寒,便替他盖上衣服。韩昭侯
醒来,问谁给他加衣,左右说是典冠官。结果典冠官和典衣官o
都被问罪。他认为典衣官不替他加衣是失职,典冠官替他加衣
是越职,所以二人都受处分(《韩非子·二柄》)。申不害相韩
十五年, “内修政教,外应诸侯”, “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韩国发展成为七雄之一。
韩昭侯死,前332年韩宣惠王继立。到了前322年,韩宣惠
王正式称王,并与赵国在区鼠举行会盟。前317年,秦国举兵征
韩,司马迁记载了这次秦韩之战的经过。秦国首仗在修(非此修,
抱歉打不出来)鱼击败韩国,韩将叟(鱼叟)、申差在观泽(今河南.
浚县)被俘。ME
韩宣惠王十分焦急,想利用与南方楚国结盟以对付秦国。宰相
公仲侈献计说:楚国不可依靠。秦国蓄谋伐楚已久,韩国最好
用张仪为使与秦议和,以一个名城和一些兵器作为议和的条?
件,让秦国向南攻楚,则韩国可以一举两得。(《史记·韩世家》
韩宣惠王采纳公仲侈的建议,派他出面与秦议和。楚国知
道了,十分恐慌,陈轸对楚王说;秦早就想攻打楚国,今天又
得到韩国的名城和兵器,秦韩联合攻打楚国,这正是秦国梦寐
以求的。今天秦国的愿望已实现,楚国危在旦夕。请楚王下令
全国,调兵遣将说援救韩国,把部队置列于道路,派遣使臣携
带厚礼到韩国,使韩国相信楚国真心救韩。借此激起秦韩的新
矛盾,这样楚国便可从中得救。
楚怀王采用陈轸的计谋,派使臣对韩宣惠王说:楚国虽小,但已出兵救韩,希望韩国也一同与秦决一死战。)
韩宣惠王听信楚使的话,叫公仲侈不要与秦议和。公仲侈
说;这样不行,秦攻韩是真的,楚救韩是假的,若轻易与秦断
交,一定吃大亏。宣惠王不听,遂与秦绝交,秦举兵攻韩,楚
国坐视不救,前316年,秦攻下韩的岸门(今河南长葛县西
北),韩宣惠王以太子仓为人质,与秦订立和约。
韩宣惠王中了楚国的“金蝉脱壳”之汁,从此一蹶不振。
韩宣惠王在位二十一年,死于前3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