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蜀山位于五十里小庙镇东部,小蜀山村境内,合公六路北侧,海拔155.6米,出底面积0.8平方公里。呈圆锥形。植被以松,杉为主,覆盖面为80%。山的东南坡屋舍俨然,西南坡为公墓区。嘉庆《合肥县志》第四册载:“大蜀山在城西二十里,山形屹然孤峙……远见二百余里,为一城之镇……小蜀山,当大蜀山西二十里,为大蜀支山。”据地质学家考证,小蜀山是在造山运动时,从地壳深处喷出的岩浆和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火山,所以呈圆形,顶部为圆锥形,有火山口遗迹。距今已有七千多万年的历史。因山形屹然孤峙,故原称独山,后演变为现名。据民间传说,唐时,合肥来了一个游方僧,僧看合肥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就是缺山少庙,遂立下借山建庙之宏愿。僧在西郊结茅为庵念诵了三年《华严经》,果然从和尚故乡四川飞来两座山峰,并在大独山上建造开福寺、龙子冢和龙王庙;在小独山上亦建了寺庙。四川简称为“蜀”,合肥人为了纪念和尚的借山之功,遂改大、小独山为大、小蜀山。嘉庆《合肥县志》有慧满法师在唐贞观年间结庵于全肥西郊的记载。另据《尔雅·释山》曰:“蜀山独也。”“蜀”亦作“独”解。这亦是蜀山之名的由来。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将、杭州守将袁宏谟是小蜀山人,亦说农兴乡袁小圩人。在太平天国失败后,袁宏谟识破红尘,削发为僧法号通圆和尚,主持重修紫蓬山上的西庐禅寺和合肥的明教寺。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游蜀山吟诗文,脍炙人口。清顺治进士、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有诗曰:“云间梵宇疏钟远,山下人家晚稻香。”(九月游蜀山)。嘉庆间合肥知县左辅登山赋诗:“春花喧鸟语,路到禅关。”时人称“李太白身后”的北宋著名诗人郭祥正对大、小蜀山的描写鞭辟入里:“蜀山回出千螺秀,淝水长萦一带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