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秋赋,是一篇辞赋作品,作者是被誉为辞赋生产机的辞赋家金学孟先生(笔名兰花草)。秋赋描写了金秋的绚丽美景,文中用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的形态来表现秋季。梧桐、芭蕉、笼鸟、寒蝉、锦鸡、荭豆、青草、芦花、白鸥,这些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季大自然图画,正所谓“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赋是金学孟描写季节和自然的得意之作,文采也很高。秋天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是充满诗意的,通过对古人的怀想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道:“稼轩金戈铁马,易安凄切难收。念去去,昨日覆水不在;惜悠悠,目前金乌锦绣。绿珠去矣,文君留否?”颇有诗感,一种洒脱之情油然而生。
【赋文欣赏】
《秋赋》作者:金学孟
★梧桐新籽,芭蕉含羞,菊华昂扬碧蕾,猩木舒展红袖。观笼鸟羽毛厚,聆寒蝉鸣不休。锦鸡已肥,荭豆荚瘦。满坡青草星黄露,一湾芦花飞白鸥,几支莲蓬水中摇,遍地野花山上瞅。抚枫叶而感叹,摘栝楼而添愁。
★爱春兰之不见,恨拔箭而未旒;怜秋蕙之蹒跚,盼蝶舞而无忧。蔷薇老去,玫瑰风流,尤喜丽春,柔弱苦斗。清清池水,岸畔金柳,浮萍枯败,鲤鱼潜游。
★梅颓衣而孕蕾,竹潇洒而抖擞。风吹口哨之林,雨打高粱之头。出门凉而入户热,行路去而疾步走。稀疏孑影,蔓青葡萄;沉缀覆地,贵妃石榴。柿树星火串燃,扁豆月色如钩。稼轩金戈铁马,易安凄切难收。念去去,昨日覆水不在;惜悠悠,目前金乌锦绣。绿珠去矣,文君留否?
★公英飘逝,苍松依旧,春来一度黄花,秋去三冬绸缪。有根之木,硕果累累;无实之花,糜烂腐朽。人生几何,几度春秋?乾坤无限,日月同寿。步青云而直上,御鲲鹏而遨游,寄龙吟于穹庐,伴虎啸而齐吼。隰地泞而泥足,高岗阔而立丘。面对萧瑟,放眼未来之求;临渊羡鱼,莫若行而出手。
★风起兮,春色在秋雨之后!
※金学孟于2007年8月27日晨
-------------------------------------------------------------------------------------------------------------
秋 赋
从维熙
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暂短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荫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荫。”“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