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1.巨大的就业压力
2.学校生活成本低环境好
形成原因“赖校族”“赖校”的理由十分复杂:贪恋学校的环境、找工作挑剔、等女朋友一起离校……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已是人所共知,而大城市中房价高也是有目共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确实承担着不小的经济压力。而对于那些在一两个月之后将要离开这座城市的大学生来说,上哪里去找只租两个月的房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才将大学当作了自己可以依靠的“家”,因为他们对这里充满感情。然而,这个“家”也只能住一天算一天。那么,谁来帮他们提供暂时可以过渡的居所?谁来关心他们“无家可归”的困境?拿到毕业证书,接到离校通知,毕业生们便在一夜之间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可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又怎能期待他们立即羽翼丰盈,从心理上、经济上完成长大成人的蜕变?可以说,刚毕业后的一两个月,正是他们心理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时期。然而在此时,我们看到的却总是这种关心和帮助的缺失,母校不再能给他们提供庇护,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在一夜之间严苛起来。比如助学贷款,若能延续到他们毕业后的短暂过渡期,助他们立稳脚跟,自然是人性之举;然而,现在却有一些高校提出“在毕业前还清贷款可获奖励”的举措,这于学校方便,却缺少了学生现实困境的体察。
其实,不少高校都为直升本校研究生的毕业生专门安排出一些空宿舍,以供他们暂时居住。可见,只要校方统筹安排,不难提出人性化的对策。问题就在于学校是不是愿意为毕业生多费这个心了。直升了本校的学生当然是“自己人”,可是对于刚被“扫地出门”的学生,就一点都不能提供方便吗?即便是在教育产业化的前提下,学生在校求学四年,与学校之间也不该仅限于买卖关系。何况,需要“赖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学校有那么多宿舍空着,总有一些地方可以供他们暂时容身吧。制定一些具体的收费标准,相信校方和学生在费用问题上也不难达成共识。
当然,把关心毕业生的工作完全交给大学也不合适。从人性化的角度切实帮助毕业生,让他们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整个社会都该担起责任来。
类型1.“富家子弟”型
生活条件优越。
2.“亡羊补牢”型
立志“亡羊补牢”的他向学校提出“缓期一年毕业”───这是校规所允许的。
3.考研“屡败屡考”型
名校云集的中关村聚集着一大群有志考名校研究生的外地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考了三年甚至七年,可屡考屡败﹑又屡败屡考。他们除了睡觉,整天都呆在校园里:听课﹑自习和吃饭。不少大学老师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已经连续听了那些老师许多年的课。
4.“身在曹营心在汉”型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滑板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在无风无雪的夜晚,高校的校园里都会有一群穿着“哈韩”服装的年轻人在兴奋地玩滑板。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最近几年的毕业生,都已经参加了工作。他们毕业后通过校园网络租到了校内的空床位,白天上班,晚上回学校吃饭﹑玩滑板﹑睡觉,他们说:“这种年轻的感觉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有”,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争议大学作为学生时代的“终点站”,走出校园必然意味着要走进社会去迎接挑战,大学之所以被誉为“象牙塔”,除了学术高地的地位之外,也因为大学大多都是封闭地孤立于社会之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贪恋学校的环境”,而“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其中固然有对学生时代难以割舍的留恋,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不敢面对社会上的种种压力,因此本能地逃避困难,不愿意失去学校的庇护。

“赖校族”这种逃避社会责任的做法,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作为“人生中转站”,在与现实社会的衔接上还存在着障碍。因此笔者认为,学校除了增加心理辅导等教育内容之外,更应该注意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弥补隔阂、缩短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校过渡到现实社会,而不至于因为毕业日期的临近才猛然发觉困难的存在,进而手足无措地“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
“赖校族”“赖”的是学校,“啃”的是父母,这个特殊的群体值得引起学校和家长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当然,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反思并不足以彻底消除此类现象的产生,在这形形色色的“赖校族”中,最应该对此进行反思的就是这些大学生自己。困难和压力是人人所必须面对的,而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前提是自己必须去迎接挑战、主动出击。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赖”在父母身边,还是“赖”在大学校园,“赖”是永远“赖”不到任何机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