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马集镇闰于六合区北部,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4.4万。
马集镇农副产品丰富,尤以“天灵牌”蘑菇,“大圣牌”水芹,“神功牌”活珠子最具特色。工业发展较快,现有企业80余家,基本形成了化工、建材、机械、服装加工、外贸五大支柱体系。马集镇是六合北部地区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第三产业十分活跃。
马集镇现有村(居)20个,共有村干部102人,其中村主要干部40人,其他干部62人。“双带”工程工作开展一年来,我镇村干部已办企业或经济实体52人,占村干部数的51%,其中村支部书记已办企业或经济实体18人,占村支部书记总数的75%。这52名同志中,从事一产的有22人,从事二产的有13人,从事三产的17人,总投资300多万元,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近600名,人均月工资收入580元,全年实现利税近100万元。

经济状况
该镇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和砂石资源。全镇在稳步发展农副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农副业上,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千方百计稳定农业,发展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改造中低产田2万多亩,其中蔡湖冲小流域治理项目属于仪征市"粮食自给工程",总投资177.86万元,现已通过省计经委、财政厅和水利厅的联合验收。仅该冲整治后年增粮食产量150吨,农民年增收入2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显成效,全镇现有蔬菜面积4000亩,混养水面2200亩,茶果面积3400亩;形成雪菜、茶叶、果品、水产等基地6个;涌现出传统、特种养殖专业大户209户,其中螃蟹、蝎子、鹧鸪等特种养殖60户,规模种植大户40户。
城镇建设
2007年全镇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集镇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商住楼18800平方米。政府原址,门面房、国税局办公楼已经竣工。敬老院综合楼、二亭路门面房已开工。育才西路新建13户。新建了威龙路、延伸了育才路和跃进路,铺设了二亭路,新建下水道500多米,初砌红旗渠北段护坡300多米。拆除集镇违章建筑52户;铺设道板10000多平方米,整治巷道8条;整治自来水管道500多米;新建公厕2座,改造1座;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座,垃圾房20个,添置果壳箱30个,整治集镇各类杆线近万米;绿化20000多平方米,安装路灯98盏,制作广告牌97个。集镇品味得到明显提升。
产业特色
马集镇工业集中区
一、集中区规划情况
马集镇工业集中区由八里片区、街道片区、金营片区三个组成部分。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论证。其中,八里片区紧邻仪征汽车工业园和仪征客运站、货运站,区位优势明显。规划范围为南至宁启铁路,北至铜岔线,东至泗大线,西至铁路货运站,规划总面积为3465亩,其中:一期开发面积2000亩,现已建成面积1580亩。集中区以内燃机配件、机械制造、无纺织造、新型建材、电子产品为主导产业,积极扶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进区兴业。到“十一五”期末,集中区入驻企业数达100家左右,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增加值6.3亿元,利税3亿元,利润1.4亿元。
二、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马集镇按照集中区总体规划要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到目前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880万元。建成了集中区荣能路、祥瑞路、阳港路、梦兰连接线道路,平整土地1000多亩,完成了道路两侧的绿化、亮化及上下水管的铺设,高压杆线改造等工程。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有4号路工程等。
三、集中区项目建设情况
1、建成投产项目情况。区内已建成投产的企业有53家,企业项目总投资14亿元,其中外资628万美元,民资13.6亿元,重点企业有扬州市伟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荣能集团扬州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荣能集团仪征混凝土有限公司、仪征市星海化纤有限公司、扬州市芯科迅电子有限公司、仪征市祥瑞热缩制品有限公司等,2007年完成营业收入10亿元,增加值2.1亿元,利税7073万元。集中区总产出占全镇经济总量的65%。
2、在建项目情况。区内正在开工新建的企业有20家,总投资4.5亿元左右,占地面积350亩,预计投产后可年新增应税销售5.1亿元,新增利税3500万元。
3、已签约企业情况。目前集中区已签约未开工的企业10家,计划总投资2.2亿元,总占地面积300亩。
科教文卫
马集中学始创于1960年,1973年增办为完全中学。经2000年7月市政府调整办学布局后,马集中学成为全市农村中学办学规模较大的一所。该校位于马集镇府前街东首,占地面积约3251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449平方米,绿化面积约在3000平方米左右,是一所集园林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校园。学校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具有中学一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51%,本科教师占87%。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建有理化生试验楼一座,多功能电化教室一套,教师电子备课室一间,装备有130台学生机配置的网络教室两个。学校图书室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收藏各类图书近万册,各类教学光盘210张,各种教学期刊36种。该校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2005年度被扬州市评为“合格初中”,先后多次获“仪征市体育先进学校”、“仪征市五四红旗团委”、“马集镇基层满意站所”等称号。
特色村屯
金营村位于马集镇东南面,共有村民小组20个,常住户706户,人口2367人,劳动力1047人,耕地面积2165亩,工业企业20多家。2005年实现三业总产值3.5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已突破3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5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40元。通过了全面小康村验收。2005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
爱国村与马集镇镇政府毗邻,位于镇政府正北方位,西邻泗大线2.5公里,恒新路贯穿村东西走向2公里与该镇新民村相连,南面与该镇金营村接壤,南北走向水泥路面5.2公里与北面该镇方营村相通,东北边有知名的任汉桥水库,西北边有知名的大鲍水库。现有耕地面积3486亩,农业人口2632人,辖25个村民小组,大小企业11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5家,占地500多亩“一村一品”的绿杨春茶叶是该村农业的一大云集产品。全村绿化面积已达到450多亩,全村三业总产值8000多万元,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6147元。现有位于扬子礼品玩具有限公司以北已平整完善好的场地30亩地亟待客商落户。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侧,3.5公里水泥路经村部贯穿于泗大线之间,全村总人口2105人,20个村民小组。2005年三产总值2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2元,农业承包面积2684亩,其中茶园面积1200亩,农业灌溉水资源丰富,养殖条件便利,村办工业企业有玩具厂、水厂、切割厂、砂矿,在全村境内有丰富的地下砂石资源,现有农业生态园2个,占地面积260亩,主要以意杨林、果品、蔬菜种植及休闲观光,全村有线电视通视率80%,自来水覆盖面95%。
投资环境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马集位于南京都市圈内宁扬节点城市仪征北郊,紧邻仪征城区和汽车工业园区,距仪征、扬州、南京三个城市分别为5分钟、15分钟、50分钟车程。328国道和仪天线省道呈“十”字型贯穿镇域东西南北,宁启铁路穿境而过,铁路客货两站座落境内。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正不断完善。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马集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瑞映福地、鱼米之乡,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茂密,树木葱荣,水源充沛,地下矿产丰富,历史文化深厚,已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的苏中第一高峰——铜山,高高耸立其间。
产业基础厚实,特色优势明显。近年来,马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挖掘放大优势为抓手,逐步形成以生产要素集散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型服务业和以生产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为主,新型建材、新型织造为辅的“两主两翼”型工业。全镇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招商载体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威龙、金派活塞环、星海化纤、新能源新型建材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
历史文化
马集原名马贾洼。抗日战争期间,马集南边十二里岔(岔镇),北边的谢集都设有日伪据点。农民、商贩不敢到敌占区做交易,便将集镇移到这里来。另外,因这里地处龙河、谢集等乡的中心,加上原来逢集的条件,诸如布摊、粮桶、豆腐担子、烧饼炉子、京货担子、杂货摊等买卖活动,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露天市场。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在集市的荒地上首先由马家、贾家两户砌房造屋,坐地经商,故名马贾集。解放后,靠近集的卢家营成立新民区,去贾改名为马家集,隶属岔镇乡管辖。1960年元月,由原岔镇、恒华两乡合并,成立马集公社。1983年进行行政改革,成立马集乡人民政府马集兴起时间虽不长,但历史悠久,有“瑞映福地”的美称。这美名出自于宋代皇帝的金口玉言。相传宋代祥符六年(1013年),京城建造玉清昭应宫,要塑玉皇、圣祖、太祖(赵匡胤)、太宗四尊圣像。有人向真宗赵恒启奏:建安军(仪征原制名)东北小山出现王气,可在那里熔造圣像。真宗准旨冶炼铸造金像时,天空有青鸾、白凤盘绕飞翔,于是就在山上造青鸾、白凤两个亭子。从此,“二亭山”沿叫至今。二亭山四座金像造好以后,真宗又派宰相级官员来迎接。迎接仪式极为隆重,单装载官员、道徒、内侍、乐队和旗伞等舟船就有千艘。沿途州官县吏要出城十里迎拜。京城禁止用刑两日、禁止屠宰七天。皇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迎接。金像在玉清昭应宫供奉起来以后,满朝文武,同声称赞圣像威严,因为冶炼艺术高超,四座金像仪容极像四圣,故真宗很高兴,下旨在冶炼的地方建天庆仪真观,将建安军晋升为真州,并赐造圣像之地马集为“瑞映福地”。宋时马集二亭山是游览胜地,因为有青鸾、白凤亭、仪真观(后叫西宫),许多文人墨客慕名来游,宁韩世忠之孙南宁真州知府韩梃有《游仪真观》诗:堤边柳绿巧藏鸦,麦拢风高燕子斜。莫道春归无觅处,小桃犹有数枝花。这座园林毁于咸丰年间的兵火之中,靠近的一个村叫蔡湖村,就是当时的朴园之湖。太平天国运动时,这里常有战争。1856年4月28日,太平军从扬州进攻仪征,当占领县城以后又深入到龙河乡官塘集,王票子山和巴家祠堂等处。主要是追捕清朝大员张集馨。此人是仪征人,曾担任过知府、按察使等官职,并在河北带兵围剿过太平军。后病居仪,太平军知情后,跟踪捉拿,从十二里岔追到牛王营、江庄、谢集等地,张却逃亡去了天长。抗日战争时,巴祠乡被仪征县抗日民主政府通令表彰为模范乡。1940年10月底,日伪军400多人到我根据地月塘集“扫荡”,火烧月塘全街。巴乡民兵配合二营在月塘集东南排枪射击,赶跑敌人。后又在狮子地砍伐松树,运往月塘集让群众砌房造屋。1941年2月,巴祠乡民兵将新民集一带三万多斤公粮送往根据地。同时担负板桥至十二里岔道路上打击偷运粮食到敌区的奸商。后因伪军头目卢维国在谢集、十二里岔设据点,党政机构及民兵才转入地下活动。解放后巴祠乡并入马集乡。斗转星移,几经兵马水火,原来青鸾、白凤亭、仪真观及朴园等景物早已湮没,但马集镇仍是瑞映福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逐步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集镇。
2、安徽省阜阳市蒙城县马集镇概述
地处蒙城县西部,涡阳、蒙城、利辛三县交界处,居全国养牛金三角中心位置。北靠307省道,南临蒙太路,西连徐阜线和大京九,交通十分便利。马集镇是在今年4月全县区位调整后乡镇之中,由原马集、田桥两镇合并成立的,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77个自然庄、324个村民组、14853户、64869人,镇域面积101平方公里。
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新的镇党委、政府成立后,把改变全镇落后的交通状况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决心改变马集相对“偏远”的环境。自2006年4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交通部门的支持,对田桥到马集路段,毁坏严重的1.5公里柏油路重新修建,并对307线到马集的9公里柏油路进行了修补,使进出马集的主要道路恢复了正常的运输功能,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2006年8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项目35公里,一期13个村完成配套资金200万元,使“村村通”工程顺利启动,目前,全镇已经建成标准水泥路8公里。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进入2007年,党委、政府把道路交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待。对此项工作分三步实施:一是首先争取交通局支持,完成田桥到马集9公里柏油路整修工程;二是完成马集镇区内现有的“三纵四横”总计3.7公里的街道整修工程,在此项工程中,镇投入资金不少于50万元。目前,此项目规划已经完成,并在镇十二届人代会上通过;三是修建马集到洼窝总长约6公里柏油路。届时,马集北距307线9公里,南到蒙太公路5.5公里,马集到县城将由原来34公里(马集——田桥——蒙城)缩短为23公里(马集——洼窝——蒙城),大大加强了与县城及周遍乡镇的联系,彻底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初步构建了马集镇处于涡、蒙、利三县交界中心的位置优势。
被列入蒙城县重点保护文化单位的“忠心祠”、“马公府”,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百年的风蚀尘掩也遮不住其精美豪华,更遮不住其主人风云变幻的一生。在朝鲜的抗日战场上,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京的战场上,在掩护慈禧和光绪皇帝逃亡的路上,直隶总督马玉昆矫健的身影,永远沉浸在了被岁月打磨光华的“忠武祠”中了。
催人奋进的灿烂前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地方政府关于促进小城镇的若干政策,将马集建成一个布局科学,体系完善,充满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委托了安徽建苑城市规划研究院的专家制定了马集镇镇村发展总体规划。一是科学提高城镇化水平。依靠政策支持,利用市场规律,引导群众热情,出台科学合理的措施,将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7.23%在近期(2010年)提高到27.6%,在远期(2020年)提高到48.1%。二是确立镇区、中心村、基础村三级结构。第一级,以镇区为基础,建立以个远期人口规模为2.3万人的镇区。镇区作为镇党政机关的所在地,统领全镇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级,以13个行政村为基础,建立一个每村远期人口规模为500-1000人的中心村。中心村作为各村村委所在地,居民聚居区发展工业、服务业。第三级,以自然村为基础,建立一个每村远期人口规模为300人左右的基础村,进行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三是确立“一心、两核、三区、四带”的空间网络格局。一心,即中心镇区——马集;两核,即田桥和闫集;三区主要包括东北经、中部、西南经济区;四带即一带指307省道,二带是马集镇区到307省道,三带指田桥到闫集公路,四指闫集到马集镇区公路。
马集镇是在2001年4月全县区位调整后乡镇之中,由原马集、田桥两镇合并成立的,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77个自然庄、324个村民组、14853户、64869人,镇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新的镇党委、政府成立后,把改变全镇落后的交通状况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决心改变马集相对“偏远”的环境。自2006年4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交通部门的支持,对田桥到马集路段,毁坏严重的1.5公里柏油路重新修建,并对307线到马集的9公里柏油路进行了修补,使进出马集的主要道路恢复了正常的运输功能,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2006年8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项目35公里,一期13个村完成配套资金200万元,使“村村通”工程顺利启动,目前,全镇已经建成标准水泥路8公里。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进入2007年,党委、政府把道路交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待。对此项工作分三步实施:一是首先争取交通局支持,完成田桥到马集9公里柏油路整修工程;二是完成马集镇区内现有的“三纵四横”总计3.7公里的街道整修工程,在此项工程中,镇投入资金不少于50万元。目前,此项目规划已经完成,并在镇十二届人代会上通过;三是修建马集到洼窝总长约6公里柏油路。届时,马集北距307线9公里,南到蒙太公路5.5公里,马集到县城将由原来34公里(马集——田桥——蒙城)缩短为23公里(马集——洼窝——蒙城),大大加强了与县城及周遍乡镇的联系,彻底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初步构建了马集镇处于涡、蒙、利三县交界中心的位置优势。
经济发展
马集镇党政一班人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群,奋力进取,乘势而上,使马集的经济布局日趋合理,总量快速增大。农业结构优化,产值连创新高。农业发展走的特色之道,集约化之路,科学种、养殖之路,使马集历来具有经济优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强势。特色产品“牛群巨葱”、“佳丰牌”马铃薯、黑皮冬瓜,被省无公害农产品领认证为“安徽省无公害产口”,销路大大拓展。在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镇常年种植“牛群巨葱”100公顷左右,销量1万余吨,常年种植“佳丰牌”马铃薯、200公顷,总产量5000吨;每年种植黑皮冬瓜100公顷,年产量度5000吨,以薛湖、奶庙等村为中心建立的万亩小麦高公关示范基地,使统的小麦种植收益大增。工业发展长方式好,效益增快,一批有市场,有发展前途的企业,逐步将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质量取胜,以品牌取胜,工业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本镇的主导产业木材加工业,档次上升质量加强的新产品畅销山东、河南等省,劳务输出有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全镇有4万人次到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给马集带来大量资金、技术和项目,为马集镇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运输、饮食、信息等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全镇货运、客运、农田车辆1000余部,建成马集、闫集、田桥牌个特色市场、商贸网点头300余个,繁荣了农业经济,加快了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步伐。
科教文卫
全镇现有中学3所,小学21所,幼儿园1所,全镇青少年入学率达到98.98%,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全镇中小学基础设施较好,教学水平在全县乡镇中处于前列。2007年全镇抓住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关有利政策,大力提升全镇教育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大危改力度,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加大对教师培训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入学率。全镇现有乡镇卫生院2个,能够开展正常的卫生,防疫工作。医院医疗设备配套完善,医疗水平较高。其中卫生院在医院规模、医疗设备、医务水平、医风医德等方面均处于全县乡镇卫生院前列,接诊能力辐射到方圆1.5公里,近15万人受益。
历史文化
沧海横流,历史巨变,为马集留下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鹤鸡庵庙会、武忠祠、马公府成为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嘉靖年间的《寿州志》的记载开始,在镇南七里的鹤鸡庵庙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都隆重的举行热闹的庙会。过去,在庙会上还演绎了马玉昆结义葛老雅,捻军斗官军的传奇故事。现在国泰民安没有了过去那中惊心动魄的传说,但特有的乡风民俗依然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农民、商家、艺人、游客。会上人们比肩接踵,为的就是到文艺大棚看民间绝活,到街市上选购所需的商品,到小摊前品尝清淡的民间小吃,到庵内金霄、玉霄、琼霄这三位“神仙奶奶”像前烧香祈福……
被列入蒙城县重点保护文化单位的“忠心祠”、“马公府”,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百年的风蚀尘掩也遮不住其精美豪华,更遮不住其主人风云变幻的一生。在朝鲜的抗日战场上,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京的战场上,在掩护慈禧和光绪皇帝逃亡的路上,直隶总督马玉昆矫健的身影,永远沉浸在了被岁月打磨光华的“忠武祠”中了。
3、 河南省淮滨县马集镇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辖马集村、龙泉村、李圩村、鲁圩村、刘大元村、陈庄村、帅庄村、徐楼村、洛庄村、郭集村、方元村、文庄村、赵庄村、彭庄村、项元村15个行政村,166个居民组,总人口31081人。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信阜公路穿境而过,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共有乡镇企业550家,从业人员2425人,年上缴利税152万元。采取以“公司+农户”,“场+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55万只(头),总产值达5000万元,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生产总值达40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