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德滋,字悦生,1910年10月,丛德滋出生在辽宁省凤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他在凤城第二师范求学时期开始就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
1933年,丛德滋从东北大学毕业以后,被介绍到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领导机关国民党政府军北平分会政训处工作。
1934年,为了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丛德滋开始在一些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卖国投降和内战行径,不久就被国民党以“共党嫌疑人”的罪名逮捕,羁押于武汉行营,这是他第一次入狱。
1935年因连续在报上发表抨击和揭露国民党军纪腐败现象的文章而被捕,后经张学良营救出狱。
1936年起,他先后担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民众通讯社》社长,并在由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方代表组成的联合办公厅任宣传委员。期间,他一面以进步文化人士的身份宣传和动员民众抗日;一面以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秘书的身份从事搜集情报和护送失散红军工作。
1941年4月,他被捕入狱后牺牲。
1977年10月,带着给被诬为“苏修特务”的父亲平反昭雪的心愿,丛丹专程到了北京。就是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令丛丹终生难忘。
一天傍晚,丛丹陪伍修权夫妇在院子里散步时,伍老说领她去见一个人,于是,丛丹跟着伍老来到了另一个四合院。一进门,令丛丹吃惊的是,穿着白色短袖、一脸慈祥的邓小平正站在院子中间。伍老走上前去对邓小平说:“今天我给你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她就是丛德滋的女儿。”小平同志走过来握住了丛丹的手,上下打量了一阵后,说:“你长得真像你父亲。”一听小平同志的话,丛丹再也忍不住,“哇”地一声哭起来,直到走进屋里,她还在哭,就像在外面受了委屈的孩子终于看见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卓琳抚着丛丹的肩头安慰说,孩子,别难过。但小平同志却说:“你别劝,就让孩子哭个痛快。” 邓小平同志是1937年与丛德滋在山西认识的。“八一三”事变后,丛德滋曾经到山西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在八路军总部与邓小平等一起共事,并任八路军115师团级文职干部。小平同志不仅详细询问了丛丹一家这些年的生活情况,关切地询问她加入党组织没有,而且以自己的经历鼓励她要经得起挫折。临出门时,小平同志还不忘给丛丹留下地址,说:“孩子,以后有什么事就直接跟我说。”虽然从那以后丛丹再也没有见过“邓伯伯”,但是她说那次会面她终生难忘。
丛丹说,父亲东北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但是从他留下的诗文中,可以看出父亲对老家的眷恋之情。所以,她愿意将父亲的遗物捐献给辽宁省,让她的父亲能够魂归故里,“他也该回家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