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Galeocerdo cuvier
命名者 (Péron et Lesueur, 1822)
中文名 鼬鲛
科中文名 白眼鲛科
科号科名 020Carcharhinidae
模式种产地 Northwest coast of New Holland [Australia]大陆名鼬鲨
栖息环境 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舄湖俗名 虎沙
栖息深度 0 - 0 公尺 食用鱼类 是
有毒鱼类 否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740 cm经济性 是
台湾分布 东部、西部、南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Spotted shark, Tiger shark, Leopard shark, Maneater shark
型态特征
体呈纺锤型,躯干相当粗壮。头宽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短而宽圆。眼近圆形,瞬膜发达。前鼻瓣短而呈三角形;唇沟很长,上唇沟几达下唇沟之两倍长而接近眼之前角。口裂宽,深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下颌齿同型,宽扁斜三角形,边缘具明显锯齿,齿尖明显外斜,外缘有一凹刻,凹刻下方具3-6小齿尖,小齿尖之外缘亦具明显锯齿。喷水孔裂缝状,中小型。背鳍2个,背鳍间存在明显的隆脊;尾柄隆脊不高,第一背鳍宽大,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在臀鳍起点之前,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中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圆,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上叶位于近尾端,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扁三角形微突出,与上叶分隔处亦具缺刻,尾端尖突。体背侧灰褐色或青褐色;腹侧白色。体侧和鳍上具不规则褐色斑点,连成许多纵行及横行条约。
鱼体粗壮且延长。眼圆,瞬膜发达。牙齿锐利,边缘具明显锯齿。体背侧蓝黑色,幼鲨具白色大理石斑纹,成鱼则转变为数条淡色横带,似老虎斑纹;腹侧白色。尾基上方具一凹洼。
栖所生态
栖息于沿岸、近海的大型鲨鱼。栖息深度约1~350公尺,经常出现于河口、港湾堤防外、珊瑚环礁、舄湖区、外洋岛屿外围水域。具有在大洋中迁移的习性,但并非大洋性鱼种,同时也具有垂直洄游习性,白天在深水域活动,夜间则至水表层或浅水域捕食。性凶猛且贪婪,掠食海洋中的硬骨鱼类、其它鲨鱼、魟、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球各温、热带水域。本省东部、东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均见其踪迹。
渔业利用
主要以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鼬鲛并不是饥不择食的猎食者,它们也会沮丧,它们也会对人们产生好感,潜水研究员马克与一头鼬鲛成为了好友,他传说中的鼬鲛是恐怖的食人怪兽,而事实上鼬鲛的确是一种高明的动物,但是马克与鼬鲛的友情证明了人们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是会产生深厚感情的。在此我呼吁大家不要再吃鱼翅了,捕鲨的残忍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况且它的营养成分还不及牛肉,但鲨在被割去鱼鳍和尾后就被抛进海中在饥饿与痛苦中死去,而货舱则被腾给经济价值更高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