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岭镇大屋村庙岭镇大屋村北依黄金山(又名长山),南临杨桩湖,杨桩湖湖水清澈,湖水面积1000余亩。
尹氏家谱记载,在元末明初,由尹氏先祖鼎二公从江西吉安迁徙至大冶县宫台里,再由鼎二公六世孙伯芳公迁徙至如今的大屋村,传至现在已有600余年历史。
大屋村有240余户,常住人口1000余人,全部尹姓,几百年来,尹姓男人渔樵耕读,妇人相夫教子,大屋村可谓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人丁兴旺,民风淳朴。
大屋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庙岭区吴力公社驻地,设有中小学校、医院、供销合作社、粮店、食品所,在当时,大屋村算是繁华热闹的。
如今,大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靠搞建筑、办工厂、经商、水产养殖致富,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部分村民建起了漂亮的楼房,村民生活安康富足。村里柏油路西通至庙岭镇,北通至葛店经济开发区,人们出行,交通极为方便。由于村落大,人口多,逢年过节,经常请剧团来演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小资料:庙岭镇大屋村,又名尹家大屋,全村240余户,人口1000余,主要务农,从业有建筑、预制板厂、经商、养殖等。
江西省定南县岭北镇大屋村位于岭北镇中部、镇政府附近,毗临月子和长隆村,有10个村民小组,农户281户,人口1320人,劳动力710人,基本农田950亩,各类果园1200亩,村党支部有党员26名。大屋村村民纯朴善良、勤劳能干,自2000年以来,村级经济每年增收约1.3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800元上升到2142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村民们转变思路,搞活流通,大力发展果业、养殖业,目前全村出栏100头以的养猪大户有1户,50头以上的有2户,全村果园面积1200亩,使果业、生猪产业成为大屋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大屋村新修了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全村大部分房屋外墙都粉刷一新,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风文明不断得到提升。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屋村1000多村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大胆创新,致富路越走越宽阔,生活越过越美好。
广东省平远县东石镇大屋村区域概况
大屋村属东石镇,在东石镇西南部。南接明洋村,北邻双石村,西南是山林,和河头镇珠坑里山林相连。大屋村委会离东石圩2公里。分大屋下、杉园子、坑子背3个自然村。辖上新、上片、方坪、坑唇、杉园、外片、下段、坑子背共8个村民小组。村民均属黄姓,汉族,讲客家话。
大屋村原称坳上,明末黄姓人到此地定居。开居主为黄氏九世永奉公,老祖屋规模大、住户多,称之为坳上大屋下。后来繁衍渐盛,十二世榭公又在杉园子开居,十二世权公又到坑子背开居。“坳上”、“大屋”是一个地方,两种称谓。
人民公社体制时设大屋大队,1989年改设大屋管理区,1999年始设大屋村委会。大屋村地势西部高山,其余为平地。
大屋村总户数为459户,1588人(农业人口)。共有耕地1797亩,山林面积792亩。农业水稻为主,其次是花生。远近有名的东石晒子花生,即出生于该村。村民每年种花生200亩以上,所产晒子花生质优价好。农业人均收入3500元。
大屋村委会境内省道S332线南北贯通,交通便利。大屋村道3公里已经实现水泥路面硬底化。
本村境内设有大屋小学一间。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抗日英烈、时任少将旅长的黄梅兴(为国牺牲后,政府追认中将)即是大屋村人。
大屋村基本上用上自来水和山泉水。
信息通道
【老窑坑】又称老杨下,村委会南,距1.5公里,住黄姓20户80多人,明末从外地迁来,高峰滩水圳由此经过,村民以种水稻为主,屋后多种水果、茶叶等,产建筑石材。
【矮嶂岌】是个小山 ,地名来历不详,距村委会1.5公里,10多户60多人,古时通往县城的官道由此经过,现仍保持部分石砌路,村民以农业为主,产筑石。
【上新屋】地处燕山脚下,是继老屋后建成的,故名,村委会南距1.5公里,居黄姓20户200多人,明末清初迁来,村民以种田为主,房前屋后兼种水果。
【杉园子】相传旧时这里有一庵寺,名曰“杉元寺”,后演变成“杉园子”,村委会南距1.5公里,住黄姓85户420多人,1687年前后从外地迁来,已传至20代。
【下大坪】别名大“坪里”、“新圩”。村委会址,这一带地势平坦,五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大片的牧区1956年高峰滩灌渠开成后,逐步形成居住点,东平公路由此经过,住黄、林两姓80多户200多人,以农业为主。
【新屋下】继老屋而后建成的而得名,解放初期称“荒坪村”,居黄姓 户 人,地处村委会西南2.5公里,是大革命时期烈士黄荣章出生地,村民以种田为主,兼种水果为副。
【下段】以耕作地段的下片而得名,村委会南,距1公里居黄、张两姓 户 人,村民以耕田为主,部份种果为副。
【坑子背】村委会南2.5公里,位于与明洋村分界的“洗马潭”坑而定名,居黄氏60多户270多人,高峰滩灌渠从山脚而过,水源充足,村民耕田,种果为业。
【坑唇】村委会北1公里,地处小坑旁而得名,是大屋下周围的居住点,住黄氏25户150多人,以种田为业。
【大屋下】全名“坳上大屋下”,是明末从外地迁来的祖屋,该建筑是一座长200多米,宽150多米的平房居住群,原有住户300户,后已逐步迁至村周围另立居住点了,以种田为主[1]。
广东省肇庆广宁县北市镇大屋村概况
广宁县北市镇大屋村始建于1788年,至今已有217年的历史。现有人口288人,56户。村中有10多座砖石结构的清代客家古宅。村里有百年的五连果、古榕树。客家大屋建筑群造工精细,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尤其以“仁善里”客家大屋最为壮观,集清朝南北民居建筑之精华。
2005年7月4日,广宁县政府公布“仁善里”客家大屋为广宁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仁善里大屋始建于清末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当时的江姓先祖仿照原居住在北方的四合院祖宅而建造。大屋座南向北,占地面积1645平方米,分别由多间建筑物组成的一个院落。整座建筑分别由殿、厢房、天井、套房、广场、池塘等组成,大屋内外的梁、柱、檐、楣有木雕、陶塑图案,造工精细,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仁善里大屋正门门框由厚厚的麻石板砌成,门框外沿被雕刻成长条圆柱体,减去了纯石棱为边的单调。门槛上贴门框两边各建有一个石礅,石礅雕镂成形。两个石礅一边刻有麒麟、大鹏等吉祥之物,表明大屋主人向往富贵安定的心愿。另一边是荷叶、青蛙,刻画形态逼真、动感十足。屋内天井呈正方形,四边建有水槽。令人惊讶的是,天井建有两处供进出厅内外的小台阶,台阶两边还有阶栏,让天井可独立成景。天井四角相对,紧靠厢房檐下的墙上面分别书写着“青山、绿水、鸟飞、鱼跃”八个草书大字,可见屋主人生活之悠闲雅致,这更有正门背面顶墙上的诗作为证:
长爱西街风景闲,到君居处便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影塘头数点山。
硖种碧松过月朗,多栽红杏待春还。
莫言谁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清末社会动荡不安,在风起云涌、变幻不定的乱世之中,大屋主人能如此从容不迫、气定神闲地过着采菊东篱山,悠然在南山的田园生活,让人钦佩。
仁善里大宅书房天井墙壁上有一幅十八学士图特有意味。佛家有十八罗汉坐镇佛坛以昭佛法无边,而这大屋主人则用十八学士表明学无止境。图画背景是一处庭院,房屋、花园之间,十八位学士或三五成群围聚石桌畅谈,挥斥书生意气;或对弈厮杀,在棋盘上一主沉浮。也有的单个品茗,怡然自乐;有的则在书房抚卷苦读,企盼寒窗十年,一朝跃龙门。
房内有一棵百龄茶花,虽饱历百年风雨,仍枝遒根固。
在仁善里不到百米范围内,江氏陆续建成永安里、福安里几间大屋,组成了一个客家建筑群。这几座大屋是仁善里原主人的几个儿子分住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