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4日至9日,印度作为东道国,与美日澳新四国在孟加拉湾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央视四套《今日关注》栏目为此做了一期直播节目。在准备直播材料的过程中,翻腾出2001年5月我在结束对印度的访问之后,应有关报刊杂志的邀请撰写的一些访谈实录。重新阅读六年前我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预测和判断,感觉很有意思,其中很多当时模糊不清的东西现在已经十分清楚和明白。预测是否准确,往往需要时间的检验。关于印度问题的访谈实录,分两篇文章刊出:这一篇是关于印度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另外一篇是关于印度军队建设方面的问题。
记者:印度是世界上著名的软件大国。其软件工业对印度军事和军事工业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张召忠:有资料说,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在世界软件开发和特种软件市场的份额几乎达到了20%,在2000财政年度中软件出口额已经达到46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的软件总产值还不到30亿美元。到2008年,印度计划把软件的出口额将提升到500亿美元……
从1993年开始,我侧重研究信息技术和新军事革命,曾经撰写过《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和《网络战争》等相关专著,所以对印度从农业大国直接跨越发展而成为一个信息大国总感觉是一个世纪之谜:第一,印度有40%以上的文盲,文盲率和公民受教育程度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而计算机软件技术完全属于高科技,那么印度是怎样实现软件技术创新的?第二,印度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大国,这样的软件大国概念是什么?软件大国难道象征着信息技术大国,网络大国,信息化大国?第三,软件技术对军用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辐射及影响到底有多大,对促进新军事革命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影响?
通过对印度的实地考察,使我对印度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性判断:印度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特别是自动化水平还非常低,精密制造工艺水平就更差。至于信息化水平,虽然软件工业一枝独秀、红杏出墙,但仅此而已,它绝对不能完全代表印度的国家信息化水平,因为国家信息化水平需要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加工、传送、控制等一系列系统集成,而印度难以进行这样的集成,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难以完成这样的集成。所以我认为,印度信息化水平就像印度的原子弹、弹道导弹、潜艇和舰艇一样,都被媒体夸大化了,或者说被那些以讹传讹的传说神化了。要看到,印度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它的信息工业、国防工业、军事工业及武器装备仍然无法脱离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初期的水平。
印度信息化发展连基本的规模和声势都没有形成,政府的兴趣点根本不在这个地方,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几亿人在嗷嗷待哺、食不果腹,在这种情况下,吃饭问题显然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发展农业和工业仍将是最最优先的事情;二是印度政府靠税收行政,国民经济整体不景气,税收从何而来?税收少政府控制的经费就少,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不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整合信息产业,更不可能具备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能力;三是军队任务繁重,既要在中印边境对抗中国威胁,又要在印巴边境准备一场大战,还要考虑称霸印度洋,所以印度军队要实行军事革命谈何容易?由于武器装备来自西方和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公司,对它们进行系统集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短期内印度军队不可能实现信息化。
记者:印度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软件业的发展往往集中在发达国家,印度为什么软件业一枝独秀?
张召忠:印度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国度,文盲率很高,但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却很好;国家信息化程度很低,但软件业却是一枝独秀。我在多次出国期间都曾与印度学人打过交道,我感觉印度人非常聪明,善于学习,有合作精神,有创造力,特别能吃苦,又精通英语,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上能够融入西方体系,所以很容易受到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欢迎。我在英国学习期间,就看到英国三军联合参谋学院在连续两届的毕业生中,第一名全优学员都是印度的军官。须知,在英国要想得一个全优学员是非常难的,因为一年只评选出一个人。
软件属于高科技,但软件人才并非都需要高科技、高学历。软件人才就像一个金字塔结构,最上层是系统分析员、产品设计经理,中间是软件工程师做详细设计,最下层是具体的程序员,按照文档的要求来设计软件。不同层次需要不同学历和知识的人才,据此,印度的计算机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目前已经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IT职业教育网络。一般的中等城市有上百家培训机构,每家机构的学员都在800人以上,每年能培养出数万IT技术人才。在印度的软件工厂内,超过1000人的软件公司就有上百家,有些企业开发人员达到5000人甚至7000人。1999年有近73万人报考理工科大学,美国的信息产业大军中印度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20万份入美签证中,一半为印度人所占据,在硅谷中有38%的人才来自印度……
印度人俨然成了软件业的精灵,他们真的制造了一个人才的神话。其中,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分层次培训软件人才的经验就很可取,有些工作职业高中毕业生就完全可以,干嘛非要读大学本科?还有就是把软件产业集成,形成规模效应,以提高软件的出口竞争力。尽管如此,印度的软件精灵们却难以为本国信息产业的振兴而效力,从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计算机软件业很发达但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却很差这样的尴尬局面。分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国家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大张旗鼓地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从而造成硬件建设的落后,形成软件先进、硬件后进的状况;二是软件产品多为低端产品,由于印度政府或企业没有控制高端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能力,又没有低端硬件工程设计及制造的能力,再加上缺乏光纤、宽带、无线、卫星等信息网络的投资和建设能力,从而造成了软硬件脱节、高低端分离的状况。实际上,印度的软件大军成了美国信息产业集团的雇佣军,这样发展下去,除一些软件设计人员个人能够发财致富之外,印度国家的信息产业短期内不会受益太大。
印度军队目前尚处在半机械化为主、部分部队已经实现机械化,只有少量武器装备实现信息化这样一个水平上,所以软件业的发展对军队建设的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发展软件业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而使印度军队能够实现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快速推进印度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自动化水平;三是改变武器装备的结构,逐渐实现以C4ISR系统、精确制导武器、信息战装备和高技术作战平台为主的新型装备结构。
记者:印度与前苏联和俄罗斯关系紧密,你能否预测一下,印俄关系在未来将向何处发展?
张召忠:由于俄罗斯国力衰弱,印度自以为比俄强大得多,实际上对俄已不屑一顾。所以,预计印俄关系可能继续处于维持状态,除大力引进军事装备外,印度不会与俄开展大规模全面合作。相反,印度有可能把兴趣点集中到美国、中国、欧盟、日本、东盟等方面,通过与这些国家和集团发展友好关系,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长期以来,印度一直与前苏联保持着友好关系,而美国则与巴基斯坦保持良好关系,所以印美关系一直不好。当前,美国重新谋划21世纪的战略格局,在这个新的棋盘上,中国、俄罗斯与所谓的“邪恶轴心国”一起都成为美国核反击的重点对象,美国企图借阿富汗战争的有利时机抢占中亚,在中国的背后强行登陆、扩大登陆场、建立稳固的后方前进基地,然后与中国和俄罗斯平分秋色。美国扎根中亚的战略目的有三:一是打通从巴尔干半岛经中亚至南亚最终到达印度洋的战略通道;二是切断从朝鲜经中国、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到利比亚的中轴线,粉碎所谓的“邪恶轴心”;三是破坏以中国为首的“上海五国组织”及以俄罗斯为首的“杜尚别反恐联盟”,通过向中亚各国渗透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联盟组织,并长期在中亚保持军事力量。
记者:与此相关联的,印度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
张召忠:长期以来,印度一直与西方和苏俄保持着友好关系,但印美关系则从未升温,印度对美向来没有好感。冷战结束之后,美苏对抗机制破裂,国际战略格局出现新的重组和变动,俄罗斯一枝独秀,独联体分崩离析,中国迅速崛起,欧盟、东盟等地区性集团开始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这一切,迫使美国重新谋划21世纪的战略格局,在这个新的棋盘上,中国成为美国的主要和潜在对手,俄罗斯属于被团结和拉拢的对象,欧盟、日本、北约及亚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属于盟国,而中国台湾、菲律宾、泰国属于传统盟友,新加坡、越南、印度、中亚各国、蒙古等则属于积极争取的对象。这样的战略格局形成之后,在世界上将出现以中国为主要敌人,以欧洲和亚洲数十个盟国和盟友为主的联盟体系,在我周边将构筑起一个封锁与遏制中国的坚固包围圈,最终实现美国围堵、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战略图谋。
印度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且长期敌视中国,所以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被美国物色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个战略性伙伴。1998年印度核试,美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消极态度,怂恿其核技术武器化。之后,当印度进行中程导弹试验和洲际导弹研制的时候,美国的态度更是暧昧。然而,无论是核禁试还是导弹控制,都是美国主导且积极封杀和打压的重点目标,为什么中国等一有动作美国就打压,而印度为所欲为美国却无动于衷呢?现在看来已经非常明显,原来是拉一个打一个的偏袒政策,企图通过怂恿印度发展核军备和导弹武器从侧翼来遏制中国,以减轻美国围堵中国的压力,使之起到美国欲起而难以起到的战略钳制作用。预计,印美关系近期内将明显升温,经济上可能会给印以较大甜头,军事上除默许其违规操作外可能将给予某些军事援助。冷静分析,印美关系不具备稳固的基础,不会冒然发展到联盟的地步,除两国尚存在一些分歧点之外,最关键的是印度企图成为全球性大国的战略目标最终肯定会对美国造成挑战,美国绝对不会通过无私奉献来培植一个具备竞争力和挑战力的潜在对手。近期内印美关系之所以具有巨大发展空间,主要是双方都有相互利用的企图,印度借美以发展自己,美国借印可抢占市场、夺取信息优势,并继而从侧翼威胁中国。初步判断,印美近期可能发展为战略伙伴关系,并将继续维持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记者:据《印度时报》报道,刚于9月30日上任的帕德马纳班说,印度的武装力量需要为应付核战作好准备。既然印度常规武力对于巴基斯坦有着绝对的优势,为何还要准备这种没有赢家的核战争?
张召忠:常规武器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打仗的,是要在未来战争中使用的,而核武器却不是,它主要的功能是威慑,不是打仗,不是使用,是让对方害怕,因为害怕最终打消决定与之打仗的念头。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绝不仅仅涉及到交战双方,而是涉及到许多国家,还有多项国际条约,所以除非像希特勒那样的战争狂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真正使用的。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先进性。核武器的先进性主要是看能否将核武器在最需要的时候准确投送到预定的目标,威力不一定特别大,但必须准确。这要牵涉到运载武器如导弹的射程及命中精度等问题。二是实用性。威慑是否有效主要来源于实用与否,印度目前的核武器并没有任何威慑力,因为它只是刚刚完成了地下核试验,只是证明它有这个能力,但从核试验到武器化到装载到导弹这样的运载工具上再到精确投送到目标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三是安全性。安全性非常重要,就像水龙头,需要的时候就开,不需要的时候就关上,开关自如,控制精确,安全可靠。否则,就不可能有威慑力,像印度90年代的化工厂污染,死了那么多人,就是安全上有问题。如果核武器安全问题解决不了,不用说威慑别人,反而对本国产生威胁。发展一种武器总是希望让别人害怕,总是希望在最危难的时候,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做最后一博,发展核武器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
记者:一位在北京的西方分析家说:“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地区大国就必须与所有国家都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印度许多政坛人物的做法正好相反。您对此看法如何?
张召忠:一个国家如果想成为地区大国或者世界大国或者超级大国,最主要的手段是军事霸权。英国、苏联和美国都是走的这条路,以军事强权推动政治上的强权,进而在全球和地区称霸,说话算数。这种做法在冷战时期、热战时期特别有效,但在今后这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有点不合时宜。与所有国家都保持良好关系,很难成为地区大国,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地区大国。国际关系并没有逃脱动物世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基本规律,如果狮子、老虎都不吃人了,那他们就绝对不再是山中之王了。国家之间是平等的,谁也不想比谁矮一头,谁要是成为地区大国,谁就是众矢之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可能温良恭俭让。如果一味的忍让,牺牲的是国家利益;如果一味的强硬,牺牲的同样是国家利益。我赞成罗斯福总统的那句名言:“说话要和气,但手里要有大棒”。胡萝卜加大棒是美国成功的秘诀,也是未来任何一个大国成为地区大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具备强大的国家战略能力和军事实力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地区强国,如果不致力于发展这样的实力,而是忍气吞声、低三下四地与人发展良好的外交关系,结果必然走向反面。
记者:美国《洛杉矶时报》1月17日《今天的游戏不是核战争,而使边缘政策》指出,印度的咄咄逼人的军事部署和军备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用边缘策略而并非真正准备战争,最好的证据是,印度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掩饰战备工作。”作者表示,印度只是采取边缘策略试图从中获得一些战略好处。您对此有何评价?
张召忠:战争向来都是失控的结果,当所有手段都尝试失败之后,战争才会到来。孙子兵法早就认识到,战而胜之是下策,不战而胜才是上策。所以,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打仗。美国总想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寻找一个亲美的反对派上台。达成这样的目的,可以打一场阿富汗战争那样的战争,也可以通过别的手段比如暗杀、颠覆等达成,所以美国必须权衡。所谓全衡就是在利弊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看哪种方案更有利些。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争端是否能够引发一场战争,其实不完全是这两个国家说了算,任何一场战争,如果没有大国的支持和帮助,都打不下去。印巴战争也是如此,如果背后的中俄美都不愿意他们打仗,这个仗打不起来,即便是冲突发生也不会发展成大战。现在的主题是反恐,因此而发展成两国之间的局部战争不符合两国及大国利益,特别是危害中亚形势,不立于美国控制这个地区,所以战争很难打起来。至于核战争,印度或者巴基斯坦都不具备这个能力,他们的核能力还不足以进行一场核战争,即便是具有核打击能力,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也极小。美苏曾经拥有能够毁灭地球几百次的核武器,但战争最终还是没有爆发。武器是人研制出来的,无论武器的性能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失去控制,除非是掌管武器的人出了毛病,失去了控制,或者是战争疯子,否则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很小。
记者:印度和中国相比,是更先进一些还是更落后一些?印度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张召忠: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就像它的宗教、电影那样充满了玄机和奥秘。对于国人来说,一提到邻国印度,人们可能立即会用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饥饿贫困、科技欠发达、军事实力不足等概念来描绘它,如果说有什么让中国人感到激动的,大概就是印度兴旺发达的电影业了。可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到印度访问之后,都会被主人问到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听说这几年中国改革开放了,再有10年,中国可能要赶上印度,所以我们很有危机感、紧迫感。”到底是印度强大还是中国强大?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想大家心中自然是有答案的。不过,我特别想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小看印度,它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科技相当发达,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的一个第三世界国家。
一个人要有个性,如果没有个性就会是千人一面,象是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一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自己的治国方略,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经常被我们描述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无疑,这是绝对正确的。印度的发展和成功,恰恰也是在这方面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印度人口正在向10亿冲击,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印度经济十分不景气,早已沦为世界第四大债务国,外债高达45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还不够支付两个月的帐单。吃饭问题仍然是印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称目前约有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多、地少、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很差,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国情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印度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虽然人们对印度经济不屑一顾,但没有人对印度的经济发展策略说三道四。早在20世纪70年代,印度就致力于“白色革命”,大力发展奶牛和制奶业,使牛奶自给有余,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进入80年代后,伴随联合国海洋法的制定,开展了“蓝色革命”,浩浩荡荡地向海洋进军,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种植业和海洋采矿业,拓展了生存空间,保护了生态平衡,提高了国家的经济收益,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风卷全球,印度随即掀起一场“信息革命”的热潮,用信息化拉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在许多领域、特别是与国防相关的某些关键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控制了类似于软件设计等某些核心技术。回过头去看,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