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施家妻子月夜浣纱,突然明珠射体,后孕西施。这个传说的发源地——浙江诸暨现在果真成为世界最大淡水珍珠养殖基地。
当地的山下湖镇年产珍珠600多吨,占全球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今天,以“山下湖”为名的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下湖”)登陆A股,这家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加工企业目前决定着国际市场的原珠价格,它的上市也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上的第一只珍珠养殖、加工概念股。
发现品牌价值
山下湖的创始人何小法早年创业时就意识到,浙江诸暨那一片孕育珍珠的“山下湖”会是个响当当的牌子,他把自己的公司就命名为山下湖。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陈夏英,在22岁创办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时也以育珠的“白塔湖”为公司名称。“山下湖”、“白塔湖”,夫妻俩作为商人的敏锐,在今天看来像是一个巧合,因为很多年后,来往于诸暨山下湖镇的全球珍珠商,都把“山下湖”这三个字当作是中国淡水珍珠的代名词。
2002年,何小法因车祸突然离世,此时“山下湖”商标被诸暨赵家镇一位姓宣的人抢注。直至两年后,陈夏英通过一家中介公司,设法与持有人商议,最终拿出32万元,才将“山下湖”商标重新买回。
浙江省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黄建华说,在国际市场上,“山下湖”的品牌广受认同,它的有形、无形价值不可估量。
不过,拿到“山下湖”品牌仅是陈夏英接手公司事务的一步棋而已。事实上,就在何小法离世后,整个行业都对他留下的这个规模巨大的珍珠企业何去何从心存疑惑。
不曾想,料理完丈夫的后事不到一个礼拜,陈夏英出山了。
延伸产业链
目前为山下湖“掌门人”的陈夏英,在经营思路上屡有创新。
她先是征地扩建生产基地25000平方米,引进日本漂白增光技术,又出资130万美元建立了英法行珍珠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珍珠系列产品的出口业务,与欧美、中东的客户建立了联系,并创立“千足珍珠”首饰品牌,盯紧国内市场,大规模设计、制造淡水珍珠饰品。
实践证明,陈夏英的每一步动作都有严密的商业逻辑。扩大养殖面积,是在生产的一端牢牢抓住了主动权,在规模上保持龙头老大的地位;引进新技术,是提高珍珠加工的附加值,使原珠的品质居于行业前列;建立贸易公司,是避免受制于人,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创立首饰品牌,是延伸产业链,增加毛利率。
“原料进,原料出,这样的模式附加值极低。”山下湖董秘赵柯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提高附加值
全球90%以上的淡水珍珠产自中国,其中超过75%来自山下湖镇,这些数字令人振奋。不过,另外一组数据则显得有点残酷,全球淡水珍珠年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只有区区的6亿美元。陈夏英的种种举措透视出来的总体思路是,尽量增加各个环节的附加值,尤其是终端产品的附加值。
根据赵柯提供的数据,山下湖每年珠宝级的珍珠数量占珍珠总量的30%以上,其他均为中低端的原珠。这一点从山下湖的经营业绩上能看得出,2006年公司营业收入达2.4亿元,净利润仅为3029万元。
实际上,“蚌全身都是宝。”赵柯说。从蚌的养殖到加工到珍珠终端产品,一颗珍珠能带动一连串的效益。山下湖此次募集资金1.38亿元的目的,扩大公司淡水育珠蚌的养殖基地,新增面积为原有面积的20倍;建设珍珠粉中药饮片以及胶囊生产线;建设国内销售网络等。
“新增养殖基地,能够保证原珠供应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降低采购成本。”赵柯解释说。而建立珍珠粉中药以及胶囊生产线,则是提高了那些达不到珠宝级水准的原珠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掘了这些产品的附加价值。
早前,山下湖的科研人员还尝试着从蚌肉中提取多糖与多肽,赵柯透露,类似的科研项目仍会继续,一旦时机成熟,也将会整合到珍珠的深加工项目中。
事实上,山下湖对外贸易的比例一直占其销售额的80%以上,但国内市场的销量却很少。“我们之所以在A股上市,除了成本的考虑外,也是出于在国内打品牌的考虑。”赵柯坦言,山下湖在国际珠宝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国内的市场销售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先做好国内的8个门店,再逐步扩张,直至到境外设立专卖店,这是山下湖旗下的首饰品牌“千足珍珠”的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