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针对太湖地区水稻种植影响环境的质疑,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张卫建教授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看法:水稻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种植水稻还有利于降低区域气温、净化大气,关键是要辨证认识水稻生产目标、科学种植,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提高利用效率。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协有关部门举行的期刊与媒体见面会上获悉,张卫建等人的论文发表在今年9月的《科技导报》上。专家在论文中指出,经过研究证实:在合理的稻作技术体系下,环太湖稻田生态系统不仅可以缓解气候变化、提高大气质量及保护水土资源,而且还可以获得巨大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
今年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事件震惊全国,让人们看到了太湖污染的严重,也有人开始质疑太湖地区水稻种植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10多年的田间研究,张卫建和同事们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环太湖地区稻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进行了全面估算和评述。
张卫建认为,大量数据表明,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在同样的土壤有机碳水平下,稻田土壤可以保持更多的氮和磷,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明显降低氮磷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所以,应该发挥其显著的固碳减排降温效应和大气的净化功能。
“过去一味追求高产的农业生产确实会污染环境,但是与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相比,水稻种植只是次要原因。”张卫建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张卫建同时建议,环太湖的传统种稻观念需要与时俱进,要在科学规划稻田布局的基础上,将“高产更高产”的水稻生产目标更改为“优质安全生产”,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进行保护性稻作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环境友好的保护性稻作技术,开创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宋云霄 李斌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