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计划时代的价格爆发
十几岁入疆做玉石学徒的蒋有儒,在计划经济时代担任新疆和田玉收购站的站长。
据他介绍,在80年代,和田玉的消费群体还局限在港澳群体。和田玉原料在上世纪50、60年代,山料每千克只卖3~4元人民币,仔料每千克也就50~100元。原产地低廉的价格,使得常有港澳游客慕名来到和田,私下从民间买玉。
港澳游客对和田玉的青睐很快在当地传开。虽然国家禁止民间买卖玉石,并在山口设置了关卡,但私下的民间交易在80年代就开始了。到1999年9月,原材料关卡取消,民间贸易大开。但在国内市场上,和田玉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姜庆2000年在北京开了和田玉专卖店铺,一年的营业额很难上百万。“那时候,国内的珠宝市场还多被翡翠、钻石等‘硬通货’所占据,培养软玉的市场是很难的。”姜庆告诉记者。
20世纪80年代,1千克好的仔料卖到200多元;20世纪90年代,同类仔料1千克已涨到2000元。从2003年非典以后,经过四五个月的冷漠期,和田玉的价格突然有了突发性的增长。现在1千克仔料已经卖到了20万元了。从1980~2000年20年间,价格上涨了1000倍。
很难说清这轮和田玉价格激增的源头在何处。中国宝石协会玉石分会副秘书长奥岩的解释是:中国历来有欣赏古玉的文化传统,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都不准民间贸易,压抑了民间的需求。而现在,这些需求都在私人财富的增长和民间贸易的放开下,被迅速激发起来了。
几乎所有商家都看好和田玉的走势。就像中国现在所有的投资领域,你分不清真假,探不明泡沫,但是所有的玩家都相信它会大幅上涨。商家甚至愿意买回自己曾经出售过的好藏品,相信二次出手会有更高的行情。姜庆既是玉行老板,又是玉雕匠人。他在2000年初曾经卖出自己雕刻的一枚名为“年年有余”的碧玉挂坠。这个作品曾在玉雕行业的评奖中被评为优秀作品。现在,姜庆找到当初的买主,愿意以5倍的价钱买回来。
在整个和田玉的产业链上,价格爆发还牵动着源头。新疆玉龙喀什河上的玉石采集客,几百公里连绵不绝,但真正的好玉却寥若晨星。“按存量来看,如果说翡翠的存量是太平洋,和田玉的存量就是昆明湖。”刘书占说。姜庆上半年去和田一个玉矿守了3天,“半个手指头大的和田玉都没有挖到。”
但在现实的市场上,和田玉的供应源源不断,甚至在有些环节出现了结构性拥挤。从挖掘方、玉雕厂方、零售商,再到终极用户,“前两个环节还基本可以保持供需平衡,从零售商到终极用户这个环节,已经出现有些货物积压、无法脱手的情况了。”奥岩说,而这些最后积货的炒家,通常是跟风入行业,虽眼光不济,却是手握俄罗斯白玉和青海白玉的买家。
新国标之乱
据了解,目前青海玉年产量在1000至2000吨,占中国“和田玉”市场份额最大;海关统计俄罗斯玉的年进口量在500吨以上,市场占有量仅次青海玉;新疆和田玉(矿)的年开采量份额不足15%。
在和田玉行家眼里,俄罗斯白玉和青海白玉难登白玉市场的大雅之堂。按照古老的辨玉传统,玉石的标准和价值还是按照古老的“皮、色、肉、形”几大规则进行。蒋有儒在桌上放了盏台灯,将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摊在黑丝绒布上。“这是颗真正的和田玉。”他拿起一枚手掌大的石头。石头皮色微黄,躺在黑丝绒上显得敦厚朴实,但对着台灯的明亮光源,就立刻显出玄机。石头约3/4的面积都呈现纯净均匀的微透明状,灯光均匀地从石头里透过,惟一的败笔是在右下角有一小块黑色的阴影。“这块石头能值20万。”蒋有儒说。
姜庆也藏着一大块好玉。姜黄的皮色,在接口处露出一点白色的、蜡状的物体。这就是白玉,完整得像一块羊油,几乎无须雕琢打磨。姜庆很笃定它价值不菲。“石头的两个侧面有石色,而在另一面的相同处也出现了同样面积的石色,这说明整条玉带贯穿整个仔料。”
虽然外形互有差异,这些行家认可的玉石都具有和田玉的共同特征:色调比较均匀;在阳光下反复转动也会发出淡淡的青色光晕,温润晶莹,呈油脂或蜡状光泽,总体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手感较沉,形状圆滑称手,没有突兀的棱角。
在国家2004年颁布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里,“和田玉”统冠所有理化性状为透闪石、颜色洁白的玉料,包括新疆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新疆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易爽庭说:“这三种玉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含铁和氟的钙美硅酸盐,且都是产自昆仑山一线。”但在现实操作中,是否有在河床上经过河水千年冲刷后的细腻润泽,往往才是藏家心中一块玉石是否值得收藏的点睛之笔。
刘书占往桌上拍出两块石料,一块颜色纯白,但石纹逡峻嶙峋;一块石皮微黄,但圆润称手,油润细腻。玉石交易市场上,前者不过千元,后者报价几十万,“但按照国标,前一块才算羊脂白玉。”“代表政府制定标准的专家,都是学界中人。他们少有接触真正的玉石,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市场。”蒋有儒说,“质检部门鉴定,50元/个,当然希望进入鉴定范畴的商品越多越好。”
对这个在大量民间资金的注入下快速崛起的行业来说,问题还很多。进入寻常百姓家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和田玉雕大型的作品越来越罕见。“按说大的材质就按大的做。”蒋有儒说,“但一块大的玉石,做整体雕刻,出价得一千万,可能有20个人能买,但还不知道上哪里找这20个人。做成几十个小玩件,每件2~3万,资金周转才能快起来。”
在玉石买卖兴盛的同时,和田玉产生行业上品的机会却在被商业利益削弱着。从2005年开始,送来参加玉雕评奖——天工奖的大物件已经越来越少了。天工奖的发起人奥岩指着曾经获奖的和田玉雕——60多公分的福寿满堂,说,“这样的材料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