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前日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的探月工程进入新阶段,举世瞩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昨天在香港表示,身为中国人,对“嫦娥奔月”感到自豪。他又认为,这是中国“不可思议的成就”,期望在未来20、30年内,中国将有更多的科研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人有望再夺得诺贝尔科学奖项。
文汇报报道,香港全城关注的中国探月计划,随着前日“嫦娥一号”的升空,正式跨出了第一步。享誉国际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昨出席中文大学庆祝其获得诺贝尔奖50周年的活动时,亦与在座的百多名大学及中学生分享他的喜悦。他表示,身为中国人,对此感到非常骄傲。而“嫦娥一号”升空的时刻,杨振宁亦像不少中国人般一直在看直播。他说:“看见它(嫦娥一号)向上升的那几秒,我感到这很不得了!”
30年追上欧洲400年成就
杨振宁形容“嫦娥奔月”成功,是“不可思议的成就”,因为中国在短短的30年内,就追上了欧洲400年积累下来的科学成就,成就骄人。他说:“我相信在未来的20、30年内,中国能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而在昨日的分享会上,出席的学生都对中国的科研成就显得十分关注。有学生问及对近年中国再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感受,杨振宁回应时再次强调,深信30年内中国会取得更多科研成就,华人再获诺贝尔科学奖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会上,杨振宁除分享其求学历程外,亦谈及他获得科研灵感的秘密,就是在“早上刷牙时思考”。
而一同出席分享会的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丁.佩尔则以自己经历鼓励年轻人投入科研。马丁指出,其父是商人,他自己也认为律师、医生等是比科研更为赚钱的行业,但他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使他最终没有“子承父业”,最后还是决定按喜好从事研究工作。
翁帆会场默默支持丈夫
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今年正好是50周年纪念,中大除举办上述的学生分享会外,更特别在昨日将杨振宁捐出的当年的诺贝尔奖章,连同其获奖事迹及相关资料公开展出,吸引不少的人士前往一睹诺贝尔奖章的真貌。
另外,中大昨日也安排杨振宁及马丁主讲两场分别题为“宇称不守恒:1957年的震撼”及“如何培养科技创意”的讲座,吸引了500名学者、政商界人士及学生出席。杨振宁太太翁帆亦在讲座低调露面,静静地坐在一旁支持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