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发射成功了,但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等她传回一张中国人拍摄的月球图片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要庆贺的时候。
探月工程作为现代高技术的一个代表性工程,无论道路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其中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第一、对话语权的争夺
没有能力、没有实力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国际政治的潜规则。因此,高潮不断的各国探月秀暗含了对外太空控制权的争夺。
2004年1月,美国宣布了“新太空计划”,计划建立月球永久基地;
2006年9月,欧盟的“智能1号”首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成功撞击月球;
日本今年9月发射的“女神”探月卫星已经发回了清晰的图片;
印度划于2008年4月发射升空的印度第一颗小型无人绕月探测器“月球飞船1号”;
俄罗斯计划在2012年进行探月发射,将名为“渗透者”的探测器送上月球。
这些探月秀绝不是争风吃醋,而是对话语权的激烈争夺。美国国会众议院科学委员会成员巴特·戈登在谈到“新太空计划”说,“中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把登月列为目标。我们当然不愿一觉醒来发现别人都在那里(月球)建立了基地。”
月球作为人类探索外太空的中转站,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而在围绕月球的国际关系中,没有探月、登月能力就没有发言权。当年假如美国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如果说出计划中的发言:“我宣布,我所踏出的每一步都代表着美国领土的延伸”,那么,也许将来我们登月就需要美国的签证了。幸好美国宇航员违反命令说月球属于全人类,我就疑惑了,美国人啥时候这么高尚了?
至于说月球对于人类有什么价值,欧盟的想法很特别,欧航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弗英曾在英国科学协会节上表示,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如果真是欧洲人预见的那样,不知道月球上的“诺亚方舟”上会不会有中国人种。
我国南极科考的过程就说明了话语权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中国于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1984年11月组织首次南极科学考察,1985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
而且,话语权也不是仅限于某个领域,其中暗含的意义同样具有威慑力。日本、印度都在研制全固体大型火箭,相当与洲际投放能力;当我们的神舟载人飞行成功后,美国人也开始相信弹道导弹可以打航母。有时候不说出来的话更耐人寻味。
客观上说,利用月球获得实际价值还是很遥远的事,但话语权的争夺从现在已经开始了。
第二、增加国力储备
以前最常听说的是“外汇储备”,而我说的“国力储备”则是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国家实际能力。按照国力储备的观点,科技能力和外汇一样,也是硬通货。
美国政府负债累累,为什么美圆没有成为“金圆券”,关键就是美国综合国力储备十分充足,以美国科技能力、军事能力,没钱他也能骗钱、抢钱。我国现在倒是外汇储备充足、财政税收大增,但是却象风箱里的老鼠里外受气,原因就是国力储备还是有欠缺。没有自主研发能力、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只会卖袜子、玩“空手道”,外汇储备怎么挣的还要怎么花出去。美国可以制裁我们,我们敢制裁美国吗?
探月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为我国的科技能力的提升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具体说某些技术到底能在专利市场上买多少钱还说不准,但是有了这些技术就可以受制于人是肯定的。据统计,近年航天工程中已有2000多项科技成果转移或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建国以来研制并投入民用的1100多种高科技新材料中,80%是因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而研制的。
因此,在科技投入上的实际价值,不能用商人的眼光看,而要以政治家、哲学家的眼光分析。
第三、拉动经济发展
在科技上的投入并非没有短期的、实际的价值,而是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据测算,中国航天工程的投入产出比为1:7,而中国目前在航天领域年投入20亿元,是最划算的投资。
如果我们不是把资金用来搞“面子工程”,而是给高技术系统工程以更多的投入,可持续发展才会真正实现。
说完嫦娥探月就联想到了中国的航空母舰。以前我是反航母,现在反戈一击了,据说这样对反航母派更有杀伤力。
航空母舰也是一项高科技的系统工程,按照话语权、国力储备、拉动经济三个方面看,在争夺话语权、增加国力储备上无疑是具有重大的作用,能否拉动经济还没想清楚,需要高人指点。有人说可以开着航母到海上抢石油、抢水产,感觉是大材小用了。
个人感觉,中国建造航母的困惑就在于经济方面,因为我们没有航母,所以对航母的赢利模式还是没有抹透。这是航母和嫦娥略有不同的地方,我们有几十年的航天经验,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产出关系看的很透。
要想看清航母的价值,和分析嫦娥的价值一样,不能依靠商人,而是需要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只要能看到未来,就不怕眼前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