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因威力大隐蔽性好,使其成为武器库中最有效的反舰武器之一。然而由于鱼雷的射程短、速度慢等先天不足,又制约了其近一步的发展。许多年来,很多人致力于鱼雷的改进设计,特别是近年来,舰艇防御技术的进步,更对反舰武器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早在二战时期,德国就研制过一种火箭助飞的鱼雷,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款“雷鲨”鱼雷复合导弹。
“雷鲨”的前部为一枚小型鱼雷,相比大型鱼雷,只是缩短了射程,而爆炸装药没有减少。“雷鲨”的中部是此款导弹设计的重点,在弹体两侧的附舱内各装有一只高强度纤维材料制成的充气气囊,由弹体内的高压气瓶充气,幷成型为两只弹翼。发射后,在近海面利用地效托举弹体飞行。弹体的中后部为动力舱,装一台小型涡喷发动机,进气道布置在弹体上部。弹体尾部有一对水平尾翼和一对可折叠的稳定尾翼。
“雷鲨”的重量为1500公斤,只能由“飞豹”、轰六、苏一30等大型战斗轰炸机携带。当载机飞到距目标300公里时,发射导弹,同时发动机开始工作,尾翼弹出。导弹在高速巡航一百公里左右后,逐渐进入当今世界主流舰空导弹的射程之内,此时导弹迅速下降高度,当接近海平面时,弹体两侧的气囊充气,弹出弹翼。在海况良好的情况下,利用地效,可使导弹在距海面1.5米的高度飞行,这一高度可使被敌方雷达发现的距离大大缩短。当导弹飞行到距目标5公里的距离时,已快进入敌方舰载近防武器的射程之内,此时导弹发动机停止工作,弹翼内的高压气体放出,发射鱼雷。鱼雷入水后,自身的发动机开始工作,在声呐导引头的引导下奔向敌舰,直至击毁。
“雷鲨”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针对不同的舰艇防空手段,采取了相应的躲避措施。针对远程舰空导弹的威胁,采用了与大多数主流反舰导弹类似的降低高度的办法来躲避。只是“雷鲨”利用地效可以降得更低。而针对近防系统,多数导弹采用高速或大机动动作的方式来反制,“雷鲨”则钻入水下,使敌方的近防系统完全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