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时代战机相比,歼八(系列)飞机最大的不幸,是没有参加过一次实战,因此也无法验其作战性能的优劣。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歼八内在历史价值的肯定。
歼八诞生于内忧外患的年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点。外部世界两大国际政治集团对中国的全面封锁,内部文革对航空工业和军队——空军的全面冲击,在此情况下,歼八没有胎死腹中,并且还艰难问世。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回想一下那一曲令人仰天长叹的运十悲歌,就能够领会了。
中国无论轰炸机还是直升机,在引进苏制飞机并仿制后,几乎都后继无“机”,强击机在歼六的基础上改造成强五之后亦然,惟有歼八在歼六、歼七后面冲出来了。这也是中国航空人跨时空的成功突围。歼八(系列)是新中国建立至今,中国航空工业100%自主研制生产的唯一一种战机,即使现在刚刚装备或准备装备的几种国产战机,也不敢如此夸口。客观上,美、苏的封锁,迫使中国只能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主观上,中国仅凭有限的经验和脆弱的工业基础,就敢于瞄准当时世界军机最高性能指标,研制新型战机,屡败屡战直至成功。这种不迷信国外,不自暴自弃,敢争天下先、不折不挠的精神——我称之为歼八精神,是值得认真挖掘、大力宏扬的。
歼八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延续。这样说并不是牵强附会。美国作协主席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写到:“长征是一曲举世无双的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歼八的问世难道不也是中国军事航空工业“求生存的凯歌”?长征精神是一个民族奋进不息的引擎,靠着这种精神的强大推动,中国以神奇的步伐迈向更远、更高。歼八和同时代的两弹一星就是同一个奇迹、同一种精神的再现和延伸。歼八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空军英雄气概的再一次焕发。50多年前,人民空军从初教机,跳过中教机和高教机,直接到喷气式战斗机,速成上阵,实现了震惊世界的奇迹,也使新中国空军“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空军强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空军只用了十几年,就追上了西方空军40年的发展水平,靠的就是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歼八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航空领域里的体现。中国航空的出路在自研,而中国航空自研努力之始在歼八。在歼八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所有最新科技成果,如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发动机改进,防雷击、防静电火焰喷铝等不少技术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毫不夸张地说,歼八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第一座里程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在歼八的起飞线上,腾起了此后的歼十、“飞豹”和“枭龙”。
当很多人一再关注欧盟是否对华售武解禁并为此患得患失时,我很不以为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当年的原子弹、卫星、运载火箭可以引进,中国会有今天核大国和航天大国的地位吗?在当年如此困境中,中国居然可以成就两弹一星的壮举,今天中国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关键是要有那股“英雄气”在!
未来中国追赶世界航空先进水平,仍需要发扬歼八精神,重鼓那股“英雄气”。今天中国的国际环境远比歼八年代宽松得多,但越是在国外先进技术触手可及的条件下,越应该特别注意引进、仿制与自研的关系。把大量的外汇,用于成品的大量购买是不明智的,但引进其生产技术大批仿制是否就是赶超的捷径?——歼六、歼七的教训证明,全盘引进、大批仿制,虽然可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从长远看只能孳生爬行主义,永远跟在被引进(仿制)国后面。这一点从四十年后,我们还在改进歼七就能看出来。而从虽然勇敢地冲出,仍然沿袭别人思路的歼八身上,看得更清楚。今天沈飞在俄罗斯的生产许可证装配苏-27。如果从歼五算起来,中国航空工业的这个老基地,除去歼八研制生产的二十多年,几乎一直在扮演苏(俄)战机海外生产车间的角色。
在今天沈飞集团的大门前,有一架实物歼八Ⅱ作为雕塑,锈迹斑斑地凌空展翅。也许沈飞是想说:机体可以锈蚀,但精神永远在冲刺。希望在未来某个不太久远的时间里,那架生锈的歼八Ⅱ可以凤凰陧磐般地复活,为中国空军孵化出一只完全拥有本族血统的铁翼雄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