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离家越远,亲人们的牵挂总是会更多一些。
今天,地面的科学家给我说了一件事儿,惊得我半天合不拢嘴。这段时间我埋头工作,虽然和科学家保持联络,但对其他父老乡亲们不免“疏于问候”。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给大家报告一下近况吧,到18号14点,我已环月飞行了135圈。各项试验表明,我现在工作正常,状态良好。
“有个网友在网上发了个帖子,题目是《嫦娥一号失踪了吗》,在网上非常火啊!”科学家给我讲的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
担心我会“失踪”?显然是过虑了。说到风险,从地球到月亮的长途旅行肯定是有一定风险的。不过,11月7日我顺利进入周期为127分钟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后,应该说,飞行任务中最具风险性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他们的关心,我可以想象得到。这阵子也实在是太忙了。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后,我完成了一系列的试验,包括卫星星光环月、定向天线自主跟踪地球、日凌期间测控站通信跟踪影响、紫外环月等等。
其实,我也催过科学家:能不能快点啊,我想赶快为月球绘制一张全面的立体三维图!我想赶快分析月球表面的有用元素!我想赶快测量月壤的厚度!我想赶快勘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空间环境!
“即使一颗绕地的卫星,设备检测也要花上一个星期,对于绕月的卫星,多花几天时间算得了什么?”科学家频频被我催促,似乎都有些不乐意了。
的确,这些试验都很重要,尽管花了不少时间,但直接关系到我以后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
一圈试验做下来,结果还是很让人满意的。套一句广告词,那真是“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要用科学家的话来说,那就是:“各项试验表明,卫星状态良好,能源供应稳定,姿态控制、温度控制和通信均正常。”
严密、“苛刻”的试验已经证明了我的确是“状态良好”,科学家也同意我开始下一步的工作。
明天晚上,我将开始进行三体定向姿态控制,逐步打开科学探测仪器,开展有效载荷的在轨测试。预计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图片。
本报记者 胡唯元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