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冯小刚贺岁电影十年大放送活动”上,《甲方乙方》的主创再聚首,冯小刚用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中的一句歌词来感慨这十年走过的历程,“这十年成全了我,也陶冶了你……”弹指一挥间,冯氏贺岁电影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十年。 冯小刚贺岁语录
——我对贺岁片的理解是:拍的时候才不管它是什么,就是一部电影,要求演员按正常逻辑去演。电影里要讲究传奇性和人民性,传奇性对受众来说非常重要。人民性是反映了人民的想象力而不是人民的生活。
——其实没有人规定贺岁片一定是哪种类型的电影,许多框框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画出来的。决定一部片子是否成功,不是这个贺岁档期,而是剧本、演员、导演,甚至投资者等多方面因素。
——很多人告诉我应该如何做,但是他们没资格教我,贺岁片就是我开始拍的,所以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怎么拍贺岁片。现在我重新立另外一个规矩了,事实证明这样观众也可以接受。
《甲方乙方》
一个不平凡的开始
1997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香港回归了。同年,《甲方乙方》诞生了。这部纯粹的由内地电影人独立摄制的贺岁片对于中国影史来说意义也是非常不平凡的。“好梦一日游”架起了现实与梦想间的桥梁,也为电影人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该片当年全国票房是3600万元。
作为一部纯粹娱乐的喜剧电影,《甲方乙方》借助著名喜剧演员葛优、英达、刘蓓以及相貌和智慧反差很大的冯小刚,讲述了一群笑对绮丽无比的梦想与略带现实苦涩的人们的故事。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拿住了观众,也让一直身处票房低迷困境的内地电影市场陡然看到了一线生机。尝到甜头的冯小刚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紧随1997年《甲方乙方》而来的,是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每一部,都如愿以偿,名利双收。连续的成功,使冯小刚跻身中国内地著名电影导演行列,创造出一种具有冯氏风格的喜剧叙事模式,同时还有效地培养起内地观众每到年底期盼贺岁片的电影消费习惯。
冯小刚早期的作品,每一部都有着很强的“京范儿”,就像花儿乐队说的:“冯爷吐痰的范儿都是京味儿的。”从故事上讲,冯小刚的作品从不雷同,但是从创作手法上却大同小异:强烈的喜剧色彩、荒诞的故事情节、日常熟悉的小人物、幽默的京味语言……加上“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星”。这种感觉让观众觉得很舒服,冯爷到后来觉得有点儿烦了,想换换方子,观众还真不买账——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重复”,并欣赏这种“重复”,甚至还期待和依赖着这种“重复”。如果稍有改变,观众反而会有些“不适应”。
《大腕》转折
开始国际化贺岁
2001年,冯小刚开始走国际化路线。《大腕》的出现几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因为冯小刚一年一部的贺岁片突然断档了,这让人很不适应。《大腕》一出台,便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这部电影投资规模为300万美元,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来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国产电影一般投资规模的十倍。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投资资金部分来自好莱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腕》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中国电影”,而是全球化的结晶。
电影请来了唐纳德·萨瑟兰,请来了关之琳,这算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国际化包装,简称之“作秀”吧。这种作秀,一方面希望通过国际包装,诱惑中国观众消费;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作秀”式的国际包装,使中国以外的观众能够更容易地与这部华语电影取得某种认同。现在这种方式仍然被冯小刚沿用。
当时《大腕》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影里有葬礼,这对于传统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有些难以接受。包括后来的《手机》,也因为“葬礼”的出现受到了一部分观众的批评。对于这些问题,冯小刚自己倒是不以为然。“好莱坞又怎么样,人家没有贺岁档,只有圣诞档。人家在喜庆的节日里也看恐怖片,票房一样挺好。贺岁档电影不见得非得是喜剧,打今儿起,我重新立规矩,观众还买账,那就证明我还算走得对。”
成功秘诀
冯小刚一颗虔诚心
冯小刚目前的状态是老想转型,《夜宴》《集结号》都是如此,前者想打向国际,后者想圆自己的战争梦。相比之下,喜欢冯小刚的观众更加期待他的《贵族》。
冯小刚曾说,他认为自己的电影有两样法宝:一个是“人民性”,真心诚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传奇性”,它能把生活变了形,让生活像长上翅膀,向着更纯洁的地方飞翔。确实,冯小刚能让观众的想象力同他一起高飞,观众对冯小刚式的“传奇故事”也深信不疑。
冯小刚的成功刺激了中国内地贺岁片的生产热潮。但除冯氏几部影片外,鲜有成功。原因在于当他们按这种生产模式生产贺岁片时,空有冯氏贺岁片之“形”,忽略了冯氏贺岁片之“神”。在冯小刚对电影“商业性”的理性认识上:他对他的服务对象,也就是观众,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这使得他一直稳坐贺岁片票房老大的位子。冯小刚说过:“我智商还清醒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商业电影的队伍里。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商业,也没有绝对的艺术。电影只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我拍电影时脑子里只想着一件事,观众爱不爱看,怎样才能叫观众爱看。”这是冯小刚贺岁片“商”而不俗的公开秘密。冯氏贺岁片其他都好学,就这点“虔诚心”难学。正是这点“虔诚心”,使冯氏贺岁片走上成功的红地毯。
1997——2007 中国电影贺岁之路
日前,冯小刚的东家华谊兄弟为冯小刚举办的十年贺岁片影展活动在全国几大城市同时举行。从1997年至今,正好十年的光景,弹指间便逝去了。
1995年,内地引进了成龙的《红番区》,正式将“贺岁片”这个概念展现给了广大电影观众。两年之后,冯小刚拍摄了《甲方乙方》,算是为内地电影人指出了一条明路。贺岁片的出现,让中国电影看到了冲出低迷票房困境的一缕曙光,也让众多内地导演初步领略了什么是电影消费,什么叫票房。从严格意义上讲,《甲方乙方》的出现,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内地电影的第一部贺岁片。
时至今日,贺岁的概念已经被世人炒得不能再炒,贺岁档的时间也从之前的农历新年变成了后来的元旦+农历新年,再后来提前到圣诞节+元旦+农历新年,发展到现在,贺岁档的时间已经变成了从十二月初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贺岁片的形式也从当初的喜剧发展到后来的悲喜剧、歌舞剧,直到今天,冯小刚准备以一部战争片贺岁。十年只是一个阶段,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还未可知。
冯氏经典台词
1997年 《甲方乙方》
将军,我们已经有一个礼拜没有吃到冰淇淋了,连可口可乐都不是原装的!听说供应给我们的骆驼香烟都在安特卫普,让后方那些坏蛋批发给比利时倒爷了。连我们的口香糖都嚼在那些意大利妓女的嘴里,喔!嘴臭得都没法吻那些欢迎我们的巴黎市民了!
报告将军,德国地图实在找不着,你就拿南京地图凑合着吧!
国会不希望在1944年以前结束战争,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为整个欧洲提供面包。(梁子说完就被拉出去毙了)
(厨子从楼上往下扔花盆给同伙暗号,不成想砸在葛优头上。)
厨子:我不是故意砸的!
梁子:废话,你就是故意的,也扔不了这么准!
1998年 《不见不散》
啊,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
1999年 《没完没了》
伟哥,想吐吗?
想,可我舍不得。十三,路易的……
2001年 《大腕》
No,他(皇帝)有很多漂亮的女人,如果他有心气的话,可以每天换一个,而且不用花钱,都是朝廷给他养着。我只有一个女人,还跟我离婚了,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No money,no women才是悲剧的。悲剧怎么说?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带,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不行最少也得四千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按上。楼上有花园,楼里有游泳池,楼里站一英国管家,戴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儿,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周围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2003年 《手机》
做人要厚道。
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还是农业社会好呀!那个时候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上京赶考,几年不回,回来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成立的!(掏出自己的手机)现在……近,太近,近得人喘不过气来!
2004年 《天下无贼》
有组织,无纪律。
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我欲将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我最烦你们这帮打劫的,一点儿技术含量也没有!
(以上为冯小刚至今的贺岁片作品,《一声叹息》《夜宴》两部电影未能在贺岁档上映,故不能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