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首演,俄罗斯歌剧《伊格尔王》2007年12月25日如约出现在中国舞台上。
指挥捷杰耶夫笑着对记者说,“我们从来没有在新年夜的时候在国外演出,也从来没有歌剧和芭蕾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这一次算是为中国破例了。”
9年前,捷杰耶夫第一次来到中国演出,中国大剧院当时还在筹建阶段,那时他就想为大剧院进行揭幕演出。去年,捷杰耶夫还特意前来参观大剧院修建的进展状况。“当时我戴着安全帽,在国家大剧院的里里外外都转过,中国的工作人员给我介绍了大剧院各个部分的功能。今天我看到大剧院的内部和外面一样漂亮。”捷杰耶夫说,“马林斯基剧院有220年的历史了,我们是以兄长的身份祝贺国家大剧院的启用,但年纪(的差异)不会阻碍我们成为朋友。”
“大师”初体验歌剧院
2007年12月24日下午5点,几十家中外媒体都聚集在国家大剧院等候捷杰耶夫的出场。因为天气原因,当天飞机被迫先降落在天津机场,捷杰耶夫带领部分乐团成员从天津赶赴北京。这位在舞台上一贯以严肃和激情著称的指挥大师,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后,面对记者时显得十分和蔼。
晚上7时许,捷杰耶夫带领着乐团成员走进歌剧院进行彩排。他本人站在乐池里,手持指挥棒,动作很小,一边指挥乐队一边拿着麦克风和舞台上的演员以及背后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调整。
因为现场观众的喧闹加上乐团成员旅途劳顿,捷杰耶夫对当天晚上的彩排不甚满意,为此他推掉了第二天下午和数家媒体记者专访的约定,临时增加彩排时间。
尽管不甚圆满,但那些专门来观看彩排的一些北京的资深乐迷对捷杰耶夫和乐团的表演感觉是满足的。王二民便是其中一位,他观看得十分仔细,这位乐迷从80年代开始,凡北京重要演出几乎场场不落,“最开始的时候我和朋友在聊天,音乐一响我就觉得这声音太棒了,乐队在乐池里但是声音听起来就像从舞台上发出来的一样,即使在最后一排也能听得非常清楚。”王二民对记者说,他觉得不完善的反而来自相配套的服务和观众,“字幕还没有完善,两边的字幕有四分之一被挡住了。还有人用闪光灯拍照,甚至我还看到有人在侧幕的地方用闪光灯。”
指挥捷杰耶夫,被中国乐迷和评论家尊称为“大师”,这次他带领着500余人的队伍,第一次把原版的《伊格尔王》带到了中国。
而在这部俄罗斯民族史诗的背后,捷杰耶夫本人和他带领的马林斯基剧院的故事其实有着同样的精彩。
传奇剧院的曲折身世
捷杰耶夫所在的马林斯基剧院原本是俄国帝国皇家歌剧院,1783年,奉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的谕旨,在今天圣彼得堡剧院广场音乐学院的位置建造了这个石头结构的大剧院。在其对面又建造了马戏场,后来两者都被一场大火烧毁。
现在的马林斯基剧院,由建筑师卡沃斯基设计、在马戏场旧址上重新建筑而成,1860年正式启用。新建剧院的名字取自当时执政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之妻玛利亚之名。它原本是这位沙皇送给自己女儿的一个奢华礼物。
剧院竣工后,俄罗斯很多著名作曲家都被委托为剧院专门创作曲目。著名的《睡美人》就是为这座剧院创作而成,后来意大利著名音乐家威尔第也被邀请为马林斯基剧院创作了著名作品《命运的力量》。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首都迁移到莫斯科,莫斯科大剧院变得越发著名,马林斯基剧院逐渐没落。而这一时期,苏联各地纷纷以领导人的名字重新命名各处地名以及建筑,于是,这座古老的剧院也被改名为基洛夫剧院。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捷杰耶夫前来访华演出,它还被媒体称为 “马林斯基-基洛夫剧院”的原因。这座剧院的命运也始终和俄罗斯的国家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1989年,苏联解体,“列宁格勒”重新改回“圣彼得堡”,这座剧院也同时改回“马林斯基”,但因为基洛夫剧院的名字逐渐被人熟知,于是剧院内部的芭蕾舞团以及歌剧团保持原名,现在仍沿用“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等等名称。
1988年,在苏联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之际,年仅25岁的捷杰耶夫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当选为马林斯基剧院新一任的艺术总监。“在改革之前,苏联的一切音乐职位都是由政府任命的。”捷杰耶夫这样对记者回忆着当时的情况。
那之后,政府不再大力资助文化项目,许多国家歌剧院和音乐家的命运因此被改变了。
就是从那开始,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剧院开始了互为传奇的歌剧新旅程。
俄罗斯歌剧的拯救者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很多歌剧演员都纷纷投奔西方国家谋求发展,很多剧院难以为继。“当时的情况是,合人民币一毛五分钱就可以看一场歌剧。” 著名音乐评论家陈立对记者说。
但是,因为俄罗斯人保持着有进剧院的习惯,这为马林斯基剧院的重振提供了可能性。
当时俄罗斯歌剧全部都是大部头,而且形式上缺少意大利歌剧那样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所以欧洲主流剧院都几乎不再上演俄罗斯歌剧。
而捷杰耶夫深深知道这座已经200岁的剧院里的独一无二之处,是那些沙皇时代被委托创作的歌剧原谱,他们都珍藏在马林斯基剧院的档案室里。他清楚,这些是重新振兴俄罗斯歌剧的惟一希望。在刚接任不久,他曾经对那些要离开俄罗斯到欧洲寻找生计的演员们许诺,“你们可不可以不离开,我会让你们过上像欧洲艺术家一样受人尊敬的生活。”
就这样,捷杰耶夫留住了乐团的中坚力量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剧院珍藏的歌剧原稿。经过上百年的演出,很多剧目早已面目全非,而经过捷杰耶夫的整理和再编,那些散发着最正宗俄罗斯味道的歌剧一下子抓住了很多乐迷的心。其中就包括这次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伊格尔王》。
这部民族主义歌剧由化学家兼音乐家鲍罗丁创作,在他逝世前作品并未完成,之后由他的一位朋友接替创作写就。但是接替的创作,把原作者的意思几乎都改变了,甚至包括幕与幕之间的关系。捷杰耶夫发现之后,出于他对于俄罗斯历史的熟悉以及对于俄罗斯歌剧血脉中那种粗犷激情的把握,毅然将作品改回原貌。经他还原的歌剧作品也逐渐受到欧洲主流音乐界的再次认可,作品中散发出的力量使很多西方乐迷大为震惊,捷杰耶夫带领的马林斯基剧院因此在几年时间重返主流舞台,并被从不出租场地的美国大都会剧院邀请全体成员到美国巡演。而捷杰耶夫也被西方的评论界冠以“俄罗斯歌剧拯救者”的美名。
到现在,俄罗斯歌剧以及古典音乐的生存状况依旧不乐观,但马林斯基剧院却受到全世界的礼遇,并在俄罗斯独树一帜,他们现在的商业赞助来自世界各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爆满。捷杰耶夫也被刻薄的评论界毫不吝啬地赋予“大师”的地位。
这一次,捷杰耶夫带领马林斯基歌剧院和芭蕾舞团一起,到中国大剧院登台演出,同样是一个奇迹。就像乐迷王二民所说,“这样的景象,在我有生之年,恐怕只有这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