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完成时:由概念相机回顾数码相机及行业的进化历史
相机行业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变化,无数曾经徘徊于我们想象中的新概念、新技术得以实现。为新产品带来更加完善的性能表现和更加人性化的操作使用,服务于人类记录生活的重任。
回首而视,从时光巨人指缝间滑落。对整个数字影像业界来说,可谓几度风雨,耐人回味。当年"数码相机"这个名词出现的时候也不过是被大家当作一个概念产品,一个个别厂商宣传的噱头而已。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数码化的大潮势不可挡,"数码相机"作为一个曾经的概念产品生生的吞噬了胶片的大部分市场,还硬是拖垮了康泰时等一干厂商。概念数码相机是厂商来表现自己公司工业技术极致的作品,它们往往采用了厂商当前最先进的一项或者几项技术来向消费者展示,以提高自身形象;另一种概念相机则是一些厂商针对某项市场空白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圈地运动的利器。看到的目前一些厂商设计的概念数码相机不得不提到数码相机的诞生。全球首部数码相机的出现首先得从其最核心的部件CCD说起。早在1969年,美国的贝尔公司就发明了CCD。而第一部数码相机的诞生却与日本SONY公司有很大的联系。该公司的研究人员最初的研究成果仅仅实现了用64像素记录一个粗糙的英文字母“S”(就如当年电视的发明一样)。通过八年的奋战,终于在1981年发布了全球第一款磁记录方式的电子静物相机样品“MABIKA”。虽然它最终并没有成为商品,但引起了从军方到民用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意味着全新的照相系统——把光信号变为电子信号的CCD和磁记录方式,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各种数码相机的最早雏形。由于军事卫星需长期不断地向地面提供图像信息,传统照相技术已不再适用,由此推动了数码照相技术的产生。另外其具有对图像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传输等多方面优越性而被广泛应用。而从第一款数码相机的发明到今天已经有二十七个年头,而真正作为商品投放市场却十年都不到。
浩然四海 (1995-1999)
图像产业已进入数码时代,数码相机风潮从1995年兴起后超速成长未见停歇,传统相机市场日趋势微小,促使原本对该市场持较保守看法的传统相机大厂佳能、尼康、爱克发等,亦在风起云涌时跟进,积极拓展数码相机市场。国内数码相机市场基本为国外品牌占有,其中,柯达数码相机的市场占有率雄居榜首,领先于位居第二的奥林巴斯5个百分点,而富士则占据了榜眼的位置。1986年CANON开始销售世界上最初的“电子景物摄象机”——RC701。然而,真正的普及型数码相机实际却是在相隔九年之后的1995年(准确地说为1994年11月14日)推出。也就是1995年3月10日正式上市的CASIO QV-10,38万像素,价格相对较低,受到了市场的欢迎。1995年算是数码相机商业化发展的开始。但这一年诞生的数码相机确是寥寥无几。到1996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数码相机的产量上升到100万台,达到了1995年的八倍。1997年以后,随着成本的下降和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图象处理软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历来作为专业用品的1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相机的低价位产品逐渐出现,在1995年至1999年的五年中,数码相机只是一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而在这五年里数码相机生产厂商不断挑战极限,纷纷推出自己各具特色的数码相机,但由于整体售价非常高,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还是奢侈品。
风涌水起(2000-2004)
2000年在这一年,全球数码相机的生产达到1000万部,相当于1996年产量的10倍。除NIKON、CANON、FUJIFILM、OLYMPLUS等光学厂家之外,还有PANASONIC、SANYO、SHARP等家用电器厂家也相继加入到数码相机大战。一个新兴的时常快速成长,但普通消费者购买能力有限,数码相机的用户大多数仍为企业用户和政府机构。市场上销售的主流数码相机主要集中在200万像素,而300万像素和高倍变焦机型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有实力的发烧友。2000年发布的长焦及“高”像素数码相机在2001年得到更多用户的购买,引发“长焦热”。2001年才算是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正式发展的第一年。准专业和专业顶级机型纷纷出炉。专业数码相机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拉动了整个数码相机市场的销售。300万像素成为市场的主力军,400万像素的机型逐渐推出。到了2001年9月,全球数码相机的产量已经超过了2000年全年的产量。2001年的长焦数码相机的体积都比较大,而2002年则是小型长焦机型。3000元以内以及400万像素机型的热销年。此外,市场上500万像素的机型目不暇接地推出,将消费级数码相机引入到500万像素时代。同年,Foveon x3 CMOS图象传感器的诞生也让更多的厂商将精力投入到新型图象传感器件的研制上来,存储卡价格的逐渐下降更是加快了数码相机的发展。2003年长焦和小型长焦、高像素、小型数码相机发展过后,2003年更注重的是性能。产品的全线降价速度非常快,500万像素机型成为销售的主流。掀起了数码相机进入家庭的热潮。万元级的数码单反相机发展势头强劲,对消费者颇具吸引力。此外,第四代 super CCD RGBE四色图象传感器、JFET LBCAST图象传感器等新技术更是给数码相机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03年国内数码相机厂商DEC、联想、BENQ等也加大了研发力度,面对中低端市场推出纵多机型,拓宽了拥护的选择面。2004年的前两个月就一下子发布了超过50部数码相机新品。而且象CANON等大厂都是全系列产品一起发布,同时替换老产品。在所发布的产品中,800万的机型不少。看来2004年将是数码相机更新速度更快,机型更丰富的一年,也是800万像素逐步引入消费级机型的一年。列国争霸 诸英雄 谁领风骚?(2005-2007)
中国数码相机市场自2005年全面启动以来,丰厚的利润及兴旺的发展态势吸引了全球的数码厂商的关注。在2005年,从引发一派惊涛的“问题CCD”事件,到京瓷、惠普等大鳄的黯然退市;从低端DSLR(数码单反)混战泥潭的乌烟瘴气,到卡片一族的风骚依旧;从全民皆色(摄)的DC普及运动,到“摄影是否还算是一门艺术”的大胆一问。总之,当林林总总的大事件和琐碎支离的小风波,都将被2005的身影挟裹而去的时候,我们理应在自己的弄影记忆中划下那么淡淡的一笔。无尽的纷争和变数充斥其间。DC巨头们在继续通过消费类DC产品的更迭,来稳固既定市场份额的同时,开始将更惨烈的交锋集中在单反类DC领域。于是,DSLR开始进一步从高端便携型DC麾下,源源不断地掠夺走那些更具消费潜能的客户。继而,DC产品的阵容中开始初步显现出两极分化的端倪,至少,作为中坚力量的青年消费群体已经在高喊“要么单反,要么卡片”的口号了。把2005之年的DSLR格局称为战国时代,更多的理由是着眼于入门级别单反类DC之间的混战之势。虽然,佳能和尼康都各自拥有遥遥领先于其他诸侯的专业机型,但是,从商业利益的角度观察,机皇们的象征意味尤其深刻,所能切实带来的现实利益却是有限的。同样,群雄逐鹿,各家纷争愈演愈烈!2006年是整个数码影像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柯尼卡美能达的退出,索尼、松下、三星的加入,玛米亚也将其相机部门甩卖给了日本cosmos公司。使整个市场犹如战国时代。因此,厂商只有推出更多的新品、更新的技术、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才能分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不步柯美、玛米亚的后尘……转型、并购、杀入、离场……2007数码相机领域因北京奥运的日益临近而加快了整理速度,数码相机的发明者——柯达在2007年7月和10月炸毁了自己的五栋拥有百年历史的大楼,柯达希望借此向外界表达他们从传统向数码转型的决心。11月7日,惠普正式宣布将从数码相机的相关领域中脱离,面对竞争异常激烈,老将时有落马新军不断退却的数码相机市场,通用,这个在影像器材方面没有什么历史积累的后来者选择了杀入……大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前三甲的位置稳定仍旧由佳能、索尼和尼康把持。三星则继续保持着昂扬的进步姿态,富士和奥林巴斯基本平分秋色。最遗憾的是柯达和卡西欧,当年它们的品牌关注度排名一直在中游水平,如今却几乎沦落到了最底层。
沉沉浮浮,赢赢输输。有的物种会灰飞烟灭,有的物种会趁机称霸。有些品牌真正火了起来,成就一番霸业。究竟什么造就了他们的差异?达尔文告诉我们“适者生存”。数码相机及品牌市场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市场,回顾过去,正是为了正视未来。
将来完成时:从概念相机看08数码相机发展趋势
在数码相机这个尚在新生事物范畴的行业倒不必多愁善感,不必惊叹衰老。只会为自己的成熟而沾沾自喜。回首过去所走过的那条崎岖不平的上进之路,有收获,也有未尽的遗憾。
一款“概念相机”它可能看上去是个陀螺,或者是一个飞碟。但它在确实是一款相机,不要对它横加指责,没有任何人保证它将来会通过商品流通市场来到我们手上。无数曾经徘徊于我们想象中的新技术得以实现,为新产品带来更加完善的性能表现和更加人性化的操作使用,服务于人类记录生活的重任。 神棍喜欢化妆成先知,但一个有着严谨学术态度的学者却更相信基于事实的合理分析预测。事实证明,有时对于整个行业走势的预测多数都已经成为了现实,远的不说我们就谈谈2008数码相机行业未来趋势发展。高像素、大屏幕之战没有止境;面部识别的技术壁垒并没有持久;实时取景LIVEVIEW技术在单反上迅速普及;支持高清摄像DC诞生。高像素、大屏幕是不变的主题
也许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我们会面对这样一幕,1200万像素DC普及,个别机型像1400万、1600万像素挺进,技术的进步实现了更大的像素密度,1/2.5英寸千万像素CCD也将实现。至于屏幕,恐怕当家里的电视,公司的电脑都变成了宽屏的时候,手里的DC没有理由不是宽屏。要说多大尺寸是主流么,这倒不至于无限制膨胀,毕竟现在的技术还无法把屏幕做的比机身背板面积还大。
高清录像
消费级DC的录像功能,一直以来被人当作鸡肋,聊胜于无,但也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不过在闪存已经便宜到每GB只有数十元的2007年,动态视频拍摄的存储问题已经不是障碍,而DC上越来越高的动态视频分辨率和更加高效率的压缩算法给了消费者带来了高清录像的诱惑。1280X720的录像功能已经出现在多款消费级DC新品上(松下LX2、佳能TX1、三洋HD1A等),而随着索尼推出了全新的/1.8英寸 60fps高兼容性CMOS传感器,高像素静态照片拍摄和1080p高清动态视频拍摄两者兼得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防抖技术平民化
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主流消费DC,基本上都具备了原理各不相同的防抖功能。虽然这些防抖功能原理各异,效果良莠不齐,但是对于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都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坦诚地说,并非所有的防抖功能都真正具备技术含量,有一些是真正的高科技,另外一些则完全是噱头。通过镜头的浮动光学镜片组进行位移补偿,或者是通过可移动的CCD/CMOS成像元件进行移动来稳定图像,都属于效果显著、改善明显的防抖功能,而通过提升感光度、拍摄多张来挑选最佳画面甚至强制运行闪光,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防抖,因为这是数码相机原本固有的、可以实现的提高拍摄成功率的老办法,只不过现在被包装成了新技术,贴上了防抖的标签。总而言之,厂商都是在提高拍摄成功率方面来做文章,这对于普通的大众用户的意义也的确很明显,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厂商在更多的产品型号上添加效果显著的防抖技术。也许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对一些厂商而言是绝对的不幸。富士曾经开发出以ISO防抖为核心的自然影像防抖技术,立意相当新颖,但是现在看来技术含量实在有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更多的品牌所模仿,双重防抖成为一个新的卖点。为了对抗这类产品,富士不得不反过来重新研发自己的CCD防抖技术,跟上双重防抖的末班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当更多产品通过新型处理芯片的降噪,能够在ISO1600乃至ISO3200获得满意的照片时,ISO防抖也不再神秘,逐渐被人淡忘,相对而言,CCD和镜头防抖反而更加有生命力。就在尼康、佳能为代表,具有光学防抖核心技术的厂商开始将防抖技术普及到更低端产品时,不以技术见长的品牌迎来了噩梦般的市场洗牌。尼康L15、佳能A570IS这样只卖1500元的DC都已经具备光学防抖技术了,还让小厂拿什么竞争。展望2008年,防抖技术终将从中高端DC性能的象征沦落为相机的一个基本技术指标,而在单反领域,将有更多入门级别高性价比镜头实现光学防抖改良,而厂商最需要解决的则是很好的控制它们的售价。
面部识别智能技术蓬勃发展
在你给亲朋好友拍照时,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照片上背景很清晰,但人物的脸却是模糊的。很不幸,在拍摄时你的相机对焦出现了失误,没有捕捉到应该清晰的画面区域。面对这样的打击,除了努力提高自己的拍摄技术、正确选择对焦点和对焦模式以外,相机本身也在进行着努力。2005年3月,尼康推出了业内首款具备面部识别对焦技术的消费DC Coolpix S1,在专门的半身人像模式下,可以识别人的面部所在的位置并进行自动对焦。富士算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品牌,在“高ISO自然影像技术”不在神秘后,2006年富士又首先将“Face Detection technology”(面部优先技术)FD当作新的技术卖点宣传。面部识别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相机操作模式,使得捕捉和拍摄变得更加简单易学。成为06年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技术之一。
可惜好景不长,消费者也许对欧姆龙推出脸部识别芯片的新闻并不关注,但是其背后对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迄今已经有欧姆龙、德州仪器Ti等多家第三方芯片巨头开发出相思产品,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DC品牌通过自行研发或者购买成品实现了面部识别,富士的技术优势并没有保持到2007年。
本年度,面部识别技术在普及的同时,也是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今天已经从简单的识别发展到面部识别AE/AF,并同时控制曝光量、白平衡、闪光灯的联动补偿,获得最优结果,新增的“笑脸模式”还可以在人物微笑的瞬间自动开启快门。受其启发,很多品牌越发重视智能技术对“傻瓜”相机的价值。松下的iA智能模式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它能够自动判断五种场景:人像(脸部识别)、夜景/夜景人像、风景、运动物体和微距,基本上涵盖日常摄影中所遇到的大部分情况,以往需要另外选择的拍摄模式,现在都能在iA模式下自动实现,真正把用户从繁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相机的傻瓜化。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到了2008年,“只需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相机来做”,这个傻瓜机最早的口号将会真的成为现实,自动模式将不在限于自动对焦和测光,相机对复杂环境和主题背景的识别和区别对待将越来越简单快捷。即便摄影门外汉,也能拍出高难度的作品。
LIVEVIEW普及 奥巴再难独秀
“LIVEVIEW”实时取景技术被奥林巴斯首先引进单反领域,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进入2007年,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这项技术对于改变单反操作和使用习惯,提升效率,拓展取景角度的积极意义,因此和2006年除尘技术普及时的情景相似,大家争相模仿。相信在2008年,这项技术将进一步普及到各品牌的入门级产品上,而迄今还没有实现这项技术的索尼阿尔法和宾的K系列机身恐怕要再加把劲了。
尼康翻身,全画幅时代即将到来
一直以来,在顶级机身领域,缺乏全画幅产品支撑的尼康始终没有和佳能正面碰撞的机会,这一切随着尼康D3的出现而改变,自此尼康终于也步入了全画幅时代,昔日的135胶片机用户也总算等到了镜头无缝通用的一天。
过去只有佳能高端的EOS 1DS和中档的EOS5D机身属于全画幅范畴,尼康D3的出现使得单反领域黑白两大巨头都完成了全幅布局。这对其他品牌无疑是巨大的刺激,除了死守4/3规格不放的奥林巴斯和松下以外,现在还在APS画幅领域艰难维持的宾得和索尼成为下一披全幅最有可能的制造者。
综述
纵观整个的数码相机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变化是巨大的,进步是可喜的。正如生物界的达尔文进化论一样,数码相机行业也正在引发着波澜壮阔的变革与演进。变化决不仅限于文中的几点,很多细节的改变都在潜移默化推动着这个行业的进步。
当然,距离消费者心中期待的完美时代,2008年还算不得终点。旨在令“傻瓜相机”更加“智能化”的各项技术才刚刚起步,距离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在概念相机上追求外形的概念和产品的环保一直都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