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极简主义,并非是对极简主义的推翻与否定,而是在肯定其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大一统的格局中分裂出个性化的表现,在机械性的、冰冷的工业化格调上添加柔化的、富有想像力与温暖气息的艺术元素,以及在注重形式感的基础上增添适应生活需求、关注内心情感的细节内容。
1990年代有一句口号,叫做“Backtobasics(回归本始)”。简单的话语却清楚地说出了极简主义最初的姿态———其实是以一种极致性的选择对当时社会物质化的主流做出挑战,其所谓“回归”则是由于外无出路的困惑而选择反身向内。
极简主义绝非只是简单,在它的简洁背后凝聚着耗料费时的过程,那些看似极度简约的线条和形状包含着极度繁复的思虑乃至最为精准的计算。它实际上是在已达物质丰裕的时代中人们对于生活质素的内面追求,而这也正是它甫一出现便受到精英阶层热烈追捧的原因。
极简主义在上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成为现代设计的主流风格,可是在接下来几年的持续风靡之后,却似乎走到了尽头。当某些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频繁出现时,人们会开始厌倦千篇一律;更重要的是,当极简主义变成一种时尚风潮乃至社会流行时,便容易渐渐流于外部形式,成为一种趋同的消费选择,而失去了直面内心的力量以及呼应内在需求的特质。原本极简主义的基本精神渐渐消失,所谓极简主义的设计本身早已失却了内在精神的形式皮毛。当这种形式皮毛被发展到极致,且由此压抑了其他各种需求时,人们又开始渴望那些复杂、微妙、暧昧以及更富情感的设计。
由此才产生了所谓的后极简主义,实际上仍是对人的本质需求的一种“回归”。正如在“简易家居”中所能够看到的,后极简主义实际上是极简主义的一种延续与变体,“LessisMore”依然是其基本精神,而其主体格调与风貌亦仍是简洁、收敛与内面的,只不过通过增加一些元素———包括曾为时尚界所青睐的新浪漫、新怀旧、新经典、Artdeco、高技派、创意精神、Fusion、部落文化等各种风格及其在当下的变体,或者通过跨界与融合的方式来扩大它的容量并丰富它的表现。最简单的做法自然是在极简基础上增添一种装饰性元素,并且将添加的元素与主体设计巧妙融合起来。
只是在这样做的时候需要意识到,后极简主义既然是对忽略内容与情感的极度形式主义的反驳,那么对它的探索就需要面向生活与内心,回复到最初极简主义的人本立场与精致内涵,无论是添加还是删减,都当以生活需求与内心需求作为依据。此外既然后极简主义的精神是要扩充极简主义的容量与包纳能力,那么还需要在它的方向上糅合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与支持。当下“新中式”风潮正热,可是并非简单的仿造,或者做加法即能实现。后极简主义或许可以为之提供一种方式———抽取一种典型元素加以概括和运用,比如“简易家居”中所见的那款用现代手法演绎明清元素的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