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来,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遭遇几次背弃和重拾,包括对他人的、对自己的。尤其是女人,总是在某一个阶段突飞猛进的成长——对我来说,林黛玉是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有些未曾被人知晓的内心戏,经历了多少波澜起伏。就好像对于林黛玉的观感,也同样经历了从喜爱到厌烦,然后重新理解,到再次喜欢的过程,到现在,我理解她。我欣赏她。有一种所谓“风流的风骨”,恐怕是这个世界上越来越稀薄的观感了吧。当然,我若说对林妹妹的观感,正好比对“文艺女青年”的态度是同样的内心历程,你也能理解那种带着豆瓣小清新的拧巴情绪吧。

“文艺女青年”慢慢变成了一个略带讽刺感的词汇。就好像当年大家嘲笑“小资”一样。虽然我有时也跟着附和,但有时骨子里非常清楚,这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观感。你的骨子里必然也有这样的因素,所以你才能深刻体会其精髓;你同样恨自己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完全不懂得趋利避害,不会跟着所谓“好的选择”去走;当然你知道你选择了一条并非世俗最佳选择的道路,只是为了“自己的心”的自由,然后,所谓的“宏大”人生目标,总是会被对生活细节的精美琐碎追求给切碎……世俗的人们总是会嘲笑内心有风暴的文艺腔,因为在他们看来,明明很好走的路,你为什么要画蛇添足的搞到难度重重,然后才达到一个勉为其难的结果。
毫无疑问,林妹妹放在当下,就是这样一个“文艺女青年”,还是那种极品款的。不信你看,从身世上来说,虽然有飘零之感,但出身总归是不差的;相貌当然不用提,绛珠仙子本身就是高洁清冷、并不激起绮念而是柔软之情的象征;她诗才惊艳、生活品位更是独到精致——如果你翻看文震亨的《长物志》,你就会发现富丽堂皇的住所和摆设大多被点评为一个“俗”字,而潇湘馆则正是中国文人们心中最雅的意境。当然,文艺女青年的小性子从来都是这样反复无常的,她们的情绪总是没来由的跌宕。你以为这是折腾人么?并不是,这只不过是内心的投射,对美好世界的喜爱,愿意去相信美好,但总会经历大小幻灭,然后又重新调整至“依然相信”的频道,这是一个心理重建的过程。而“黛玉葬花”,这是文艺女青年们特有的将形式主义做到极致的表现……我知道这些,因为我也是从文艺女青年的那个阶段过来的,只不过慢慢世俗掉,并没有勇气一直这么不管不顾的表演下去。人都是这样的,从诗意的情怀终将踏入庸常无比的生活,不在有多余的精力和体力去维持心中“潇湘馆”的雅致与独立,只愿意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呆着。折堕之后,看到不管不顾的年轻人依然在奋不顾身的燃烧自己,难免也要说上几声风凉话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