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王湜华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48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301113358
·条码:97873011133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丛书名:中国学术大师系列
编辑推荐
《红楼梦》之伟大,在于她以一部小说而得以成就一门学说,即“红学”。“红学”本是清代文人学士的戏谑之称,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当归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红学的创建,有人甚至说“这一件大功,值得凌烟阁上标名”,足见新红学的成就及影响。更有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博学硕儒以大宗师身份对《红楼梦》予以点评,进而以专著行世,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观点以今日来看,未必句句信而有征,然其不囿成见、独辟蹊径的治学精神仍然值得借鉴、发扬。
目录
前言 重要而特殊的学术才子
第一章 大师出名门
第二章 远游英美
第三章 红学—入深似海
第四章 先任教清华后任教北大
第五章 建国初期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俞平伯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己亥岁的十二月初八。己亥岁合公历是1899
年,而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已到了1900年,是1月8日,所以他属猪不属鼠。
1900年合农历当是庚子年,而俞平伯仍属猪之尾,而不是鼠之头。所以他在
《我生的那一年》中这样写道:
我生在光绪己亥十二月,在西历已入1900年,每自戏语,我是19世纪末
年的人,就是那有名的庚子年。追溯前庚子,正值鸦片战争,后庚子还没来
,距今也只有十二个寒暑了。故我生之初恰当这百年中的一个转关,前乎此
者,封建帝制神权对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尚在作最后的挣扎,自此以后便销声
匿迹,除掉宣布全面投降,无复他途了。这古代的机构毁灭了,伴着它的文
化加速地崩溃了,不但此,并四亿苍生所托命的邦家也杌陧地动摇着。难道
我,恋恋于这封建帝制神权?但似乎不能不惦记这中国(文言只是个“念”字
),尤其生在这特别的一年,对这如转烛的兴亡不无甚深的怀感,而古人往
矣,异代寂寥,假如还有得可说的,在同时人中间,我叉安得逢人而诉。
这篇《我生的那一年》写于1948年,正是在新中国建国前夕。所以,俞
平伯的着眼点把自己定位在新旧交汇点上.此时他尚未接受完整的新思想。
这时的他已四十八九,由此完全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新旧
交替时代的知识分子。
俞平伯出生在名门大族。他的曾祖父俞曲园,是清季著名大学者。俞曲
园的祖上务农,到祖父那一代才学文有成。俞曲园的祖父叫俞廷镳,字昌时
,号南庄。俞家世代居住在浙江德清县城东门外的南埭村,他家有一块图章
就刻着“南埭村民”四个字,以志不忘其本。俞廷镳自幼聪慧,4岁时大人
教他唐诗,他便能出口成诵,6岁进私塾读书,他就知刻苦努力。一般学生
只要老师一走,便抛书玩耍,而他却依然正襟危坐,读书不辍,因此学业大
进,得以补博士弟子员,在县学颇有名声。当年他家家贫,只有薄田几亩,
仅靠卖文写字为生。夫人戴氏则以养蚕、绩纺来补贴家用的不足。俞廷镳直
到70岁时才中举人,虽然明明已考了第一,但主考官与他商量说,像你这样
七十高龄的人,皇帝是可以恩赏举人的,希望他把名额让给别人。他竟欣然
同意,结果皇帝只恩赏了他一个副榜,还不能算是中举。这时主考官很后悔
,而俞廷镳却很坦然地说:“吾已年老,以此留与子孙,不亦善乎?”这样
的人品与气度,一时传为美谈。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