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3.50目录:图书,传记,文学界,中国,中国古代,
品牌:刘圣宜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东人民
·页码:187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218052967
·条码:97872180529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丛书名: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内容简介
广东地处南疆,北负五岭,南临大海,史称岭南。岭南并非“南蛮”,她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有岭南人树起的丰碑,如惠能开创的中国禅宗、陈献章开启的明代心学、康有为和梁启超引领的近代维新思潮、孙中山开拓的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道路,等等。
本书对广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领域或学科,曾经取得卓越的业绩,或其思想具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杰出人物做了总结和归纳。编写了《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这套丛书,坚持实事求是、批判继承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坚持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原则。既讲求科学性和学术性,做到言必有据,并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又努力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用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资料反映传主的生平与思想。
本册为《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之《近代强国之路的探索者(郑观应)》。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幼承庭训 敦品励节
一、香山故里
二、家族传统
三、父子之间
第二章 赴沪学贾 立足商界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一、学徒生涯
郑家在村里不算贫穷,祖上几辈人都读书识字,但家庭人口多。生活也
是够紧张的。郑观应的父亲为了生计曾离开家乡去跑码头,时间不长,大概
10年左右。在他的第一个妻子陈氏,也就是郑观应的生母因病去世后,他回
到了家乡。又过了几年,他的儿子们一个接一个长大了,他便陆续命儿子们
出游四方。
郑观应自幼便受到亲朋和同乡重商观念的影响,又曾随家人游历南洋,
对经商一道耳濡目染,并不生疏。他的叔父郑廷江在上海当买办和商人,境
遇不错,所以,当17岁的人生花季来临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又未能显露才华之
时,他的父亲就果断地给他一个指示:“赴沪学贾。”
父亲不重科名,儿子弃学从商,在当时的香山县不算稀奇,甚至被认为
是一种明智的选择。1858年,郑观应来到上海投奔叔父。如果说郑观应对读
书生活过早结束没有一点遗憾也是不对的,但家庭经济的拮据,谋生之不易
,不可能让他继续求学了,所以他后来回忆这个人生转折时,惋惜地说他是
由于家贫才走上了这条营商之路的。
上海自1842年开埠后,15年时间里,发展极为迅速。1858年的上海,各
国洋行林立,交投活跃。而广东则因为社会动乱,对外贸易呈下降趋势。随
着外贸重心从广州往上海转移,广东的买办纷纷到上海发展,几乎所有在上
海的外国商行都雇用了香山县的人当买办,广东人在上海洋行当杂役的也不
少。郑观应到了上海,进入洋行“供奔走之劳”,虽身处异乡,但由于有这
样一个乡亲群体的存在,所以并不会感到孤独和失落。在上海这个充满活力
的城市里,他满怀希望地投入到新的环境中去。
郑观应很明白,到上海后,他已告别了科举进身之途,踏上了经商谋生
之路。作为谋生的工具,英语是非学不可的,他很想进入英文书馆接受正规
的教育,但那种书馆收费很高,一时不能如愿。幸好他叔父的英语不错,并
愿意教他,郑观应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叔父在新德洋行当买办,郑观应就
当他的助手,送信、倒茶、跑腿,干得十分勤快,英语也进步神速。在叔父
手下干了一年,稍为熟悉了业务,1859年。由他的亲戚介绍,郑观应受雇于
上海一家大洋行——宝顺洋行。 P18-19
点此购买报价¥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