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30目录:图书,小说,外国小说,综合,
品牌:约翰·贝利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279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802251745
·条码:9787802251748
·版次:2006年1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第一次看见艾丽斯时,她慢吞吞地骑着自行车,经过我的窗口,我心里想:这个女的究竟是谁呀,也许,那时我已经爱上了她。
英国布克奖得主,最才情最性格女作家的爱与死,她是举世知名的哲学家及小说家,罹患阿兹海默氏症后,过去和现在,在她脑海中,瓦解成一团融合黑暗与焦虑的混沌,于是,她的世界只剩下他……一部温柔的回忆录……艾丽斯·默多克之所令人敬慕,不仅因为她对生命的热情与谦逊,更因为她与贝利43年的相知相守。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便奏响了一首深沉的爱情史诗。一个是世人公认的“金头脑”,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布克奖”得主;一个是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小说、“布克奖”委员会主席。
两个杰出的灵魂泰然相处,既保持了从容的独立,又在相互的交流中继续升华。贝利写他们的爱情,有时庄重,有时诙谐,有时醋意十足,有时又童心未泯。即便是谈及艾丽斯的风月情事,严厉之外,也有宽容……在艾丽斯患上阿兹海默氏症之后,夫妻之间不再有对话,贝利在爱情的甜美记忆支撑下,一路搀扶着爱妻步入黑暗的孤独旅程。
作者简介
约翰·贝利,牛津大学文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小说家,“布克奖”委员会主席。他的妻子艾丽斯是英国知名哲学家,被称为当今英语世界最伟大作家之一。1994年艾丽斯被诊断出患有阿兹少默氏症,面对日益依赖的艾丽斯,贝利拒绝社工人员的探访,独自照顾她,并尽可能的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直到1999年2月艾丽斯去世。
媒体推荐
书评
透过对往日喜乐与悲伤的抒情追忆,这部卓越的作品,扩展了我们对于“爱的可能”及“爱的范畴”的想象空间。
玛丽·戈登《纽约时报》
经由弥漫于字里行间的那份绝对、神秘的爱,艾丽斯·默多克的丈夫让读者认识了有血有肉的她。
克里斯托弗·莱曼·豪普特《纽约时报》
令人感动,但却不多愁善感……它见证了一场饱受疾病及衰老折磨、如今已然超越一切苦痛的爱。
弗朗辛·普罗丝《Elle》杂志
像艾丽斯·默多克女士这样的人物难得再见。《当贝利遇到艾丽斯》一书可说是对她的追忆录。
费·威尔顿《时代杂志》
不耽溺于感伤,(作者)藉由称颂人类恒久不变的真理,来面对令人绝望的悲哀……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难忘。
麦克·帕克南《巴尔的摩太阳报》
本书见证了日常生活的悲喜,以及终生不变的誓约;它是一首挽歌,更是一首关于真爱的歌……
苏珊·拉森《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这是一个精致的、诚挚的、幽默的爱的故事,它叙述了一对谦逊而独特的夫妻的相处时光。除了记录疾病与衰老之外,它同时也是一本探讨婚姻本质的书。
凯利·欧康纳《哈特福德新闻报》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是一个艺术品……全书文笔优美且充满智慧,它不但成为回忆录作品中的经典,更为现代爱情指引了新的方向。请细细品读这本书,如果有足够的勇气,也请将它送给你爱的人。
汤姆·德凡林《普洛维敦士同日报》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是一个婚姻的故事,一段爱的旅程……它是一则关于关怀、誓约及信守诺言的故事。
琳达·W·蔡平《奥兰多哨兵报》
一部温柔的回忆录……默多克之所以令人敬慕,不仅因为她对生命的热情与谦逊,更因为她与贝利43年的相知相守。
《人物》杂志
这首贝利献给结缡43年发妻、含蓄而优美的爱之歌,充满活力、宽厚与愉悦,既美好,又令人感动。
盖尔·考德威尔《波士顿环球报》
一个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一段探索人性本质、记忆与创造力的旅程。睿智,且充满宽容。
雪尔碧·伺隆《芝加哥论坛报》
这是一部爱的史诗;那样的爱,坦率、真诚,像呼吸一样自然……
阿布拉罕·维格海斯《洛杉矶时报书评》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是一则爱的故事,是一段优雅的婚姻探险之旅;这段看似奇特的姻缘,的确如梦般美好。
辛西亚·克罗森《华尔街日报》
《当贝利遇到艾丽斯》一书中那段优雅、睿智且持续终生的爱情神话,就像这对令人敬慕的夫妇一样特别。
苏珊·麦隆《波士顿先驱报》
编辑推荐
第一次看见艾丽斯时,她慢吞吞地骑着自行车,经过我的窗口,我心里想:这个女的究竟是谁呀,也许,那时我已经爱上了她。
英国布克奖得主,最才情最性格女作家的爱与死,她是举世知名的哲学家及小说家,罹患阿兹海默氏症后,过去和现在,在她脑海中,瓦解成一团融合黑暗与焦虑的混沌,于是,她的世界只剩下他……一部温柔的回忆录……艾丽斯·默多克之所令人敬慕,不仅因为她对生命的热情与谦逊,更因为她与贝利43年的相知相守。
目录
国外书评
第一部 那时
1.初识
2.心的距离
3.她曾经如此不同
4.在彼此身上看见孤独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1.初识
大热天,闷热,潮湿。以一般英国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天气可真热得令人难以忍受。这倒不是说,对这类事情,英国现在还保持一套标准。毫无疑问,这只是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然而,谈起“年老”这回事,人们都会说:这年头不再有一套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了。三伏天,热得要人命哪。
出外郊游寻乐(以前那可真是一种享受),我心里却尽想着这些令人沮丧的事情。多年来,每逢三伏天,在家待着觉得受不了,我们就会出门兜兜风。我们开着车子,沿着那条通往牛津城外的旁道,行驶了一两英里后,倏地调转车头,冲到路边草地上——相信我,这样做需要一点技巧,因为后面有一大群飞速行驶的汽车跟随着你。他们纷纷踩煞车、按喇叭、扯起嗓门吆喝叫嚷,但我们不理睬,自顾自把车子开到路边草丛中,颠颠簸簸停下来,锁上车门,蹲下身子从篱笆上的一个缺口钻过去。
记得,我们第一次这样做是在45年前。那时我们骑脚踏车,优哉游哉,溜达在当时还没铺上柏油、往来车辆非常稀少的小路上。河流究竟在哪儿,我们并不清楚,但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和血气之勇,我们不顾一切,匍匐着钻过那一丛丛茂密的蓑草,钻着钻着,噗通一声,整个人几乎掉进了河里。蹲伏在河畔芦苇丛中,我们脱掉身上的衣裳,溜进河里,就像两只水鼠。然后我们静静躺在阴暗的、缓缓流淌的河水中,一动不动。就在这当口,一只翠鸟蓦地窜出来,从我们鼻子旁边飞掠而过。泡够了水,我们爬上岸来,并肩躺在艾丽斯的衬裙上晒太阳,晾干身上沾着的河水。这时,一艘巨大的游艇转动着引擎,轧轧轧,在距离岸边只有数英尺的河面上行驶而过。船上的舵手戴着白帽儿,只顾凝视前方。他嘴里咬着烟斗。袅袅烟雾混合着芦苇根部散发出的泥水气味,飘散在河流上空。
直到今天,我还保留着这条衬裙。前几天我打开衣柜,发现它被塞在抽屉一角,硬邦邦的,上面沾着一团团已经干燥、变成粉状的泥巴。收藏了这么多年,这件衣裳早已褪色了,看起来黄黄的;那条缝在衬裙褶边作为一种装饰、原本是蓝色的丝带,如今也皱成了一团。一时间,我不敢相信,出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后来成为我妻子的女人,竟然穿过这样的衣裳。乍看之下,这条衬裙就像是从玛丽·安托妮特。的衣柜里拿出来的。那天从河边回来后,我没把衬裙还给艾丽斯。我想,她已经把它给忘记了。
总之,那天我们非常忙碌。我们跟别人约好一块儿吃午餐——无论如何,我们都得赶回城里赴约。骑着脚踏车回到牛津镇,沿着伍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