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罗玛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3343504
·条码:9787563343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1995年9月,美国洛杉机10911 Rochester Ave。公寓206室,一个瘦削的背影缓缓倒下。这是张爱玲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背影。
是什么,使得一个女人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并加以预先的操持?回望张爱玲,凝视她留给我们的影像,会发现她的脸庞似有令人不适的表情……
媒体推荐
引言
让我们从最后的时刻说起。
那是1995年的9月,美国洛杉矶109II Rochester Ave.公寓206室里挪动着一个瘦削的背影,这背影由于岁月的磨蚀略显佝偻,我甚至看得见她手背上青色的血管由于用力而略微地突起。她艰难地移动步伐,艰难地弯腰,将纸袋在门边放好。电话就在近旁,只要拨出号码,救助的人就会赶来。但她显然没有这个打算。
她走向那张后来被一再描述的行军床,无力再往窗外多看一眼,便缓缓倒下。
这之后她是否起来过无人知晓,房东发现她时据说已是数天以后。房间里一切如旧,日光灯依然亮着,这使得进门的人一眼就能看见门边的纸袋,那里边的身份证、遗嘱以及其它的证件,有助于尸体的确认和后事的处理。
这就是张爱玲,这是她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背影。就是这个背影,迫使我们面对生命的本质,迫使我们一再地追问,是什么使得一个女人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并加以预先的操持?
回看张爱玲任何时期的影像,我们会发现她的面庞上始终有一种令人不适的表情,这表情矜持、生涩,即便在笑着的时候,也会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冷意。这或许和她的骨骼结构有关,
她的颧骨略高,人中略长,略微前倾的牙齿使她羞于开启笑口。这是一副拒人千里却又迟疑伤感的表情,这表情一直持续到她独自倒下的那一刻。
张爱玲的死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刺痛,人们无法忍受一个备受追崇的女人如此凄凉地结束自己的一生。事后的种种追忆一再地表明。这样的结局本不该发生,她本可以得到更加周全的照顾,至少,可以在医院或其它任何能够得到临终关怀的地方体面地死去,而不是在那张狭窄的行军床上。
1980年之后的张爱玲,有多少人在仰望她,多少人追寻着她的踪迹,只为证实一个遥远的传说,为了得到她的消息,有人甚至不惜斯文扫地去翻看她的垃圾……可为什么她偏要如此决绝地选择烛自上路?如此决绝地将世人的好意弃之一边?为什么宁愿静静地等死,也不愿和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再有丝毫的牵连?
正是在这样—再的追问下,我才猛然发觉——并非世界抛弃了她,而是她抛弃了整个世界!
张爱玲的死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一种背叛,意味着一种自我的放逐与誓不和解的冷蔑与绝望。我想象着她冷静地准备遗物,冷静地将身体摆放停当并感受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我想象着她的手脚在变冷。意识在绝对的孤寂中渐渐涣散;我想象着这一切早在她的想象之中……我相信,只有我知道,她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天。
试图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只要对她的遗物略加分析便会发现,一匹了无牵挂的死亡之马早在数年之前就已整装待发:在最后的那些年里,她大量地使用一次性的碗碟、刀叉,以一次性的拖鞋代替所有的鞋子,以纸巾代替日用的毛巾,任何能够当场了断的事情决不拖欠到下次。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没有家具。甚至写字桌也以纸盒替代,是洛杉矶少有的不使用私家车的人,除了电视机可以重复使用以外,其它的一切都可随手丢弃,包括那张行军床。她不接电话,不拆来历不明的信件,不见任何试图将她带回现实纷争的人,以一种完全的临界状态.等待最后的日子到来。
……
目录
引言
一 最后的张爱玲
二 张爱玲的上海
三 童年
四 教会学校
五 爱丁顿公寓和姑姑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想之外一无所有——所有有只是天才的乖癖特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张爱玲
张爱玲的文名在校内逐渐传布,教员休息室室里也常常以爱玲为话题,于是我知道了爱玲因了家里某种不幸,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萎靡不振。说起懒惰,她是出名欠交课卷的学生,教师问她,总是一个“我忘啦”!说的时候把两个手掌摊着,一副可怜相,使人对她生毫无办法之感。她在教室里总是坐在末一排,不听讲,手里的铅笔则不停地在纸上画着,仿佛是很用心地记笔记的样子,可是实在她在画教师的速写像,教师也不常和她计较,因为她考试的时候是稳拿A或甲的。
隔着半个世纪的烟尘回望盛世里的荣辱,张爱玲早已淡漠了一切的欲念。任凭一浪高过一浪的张热在外面的世界里涌动着,她只顾关起门来享受那最后的一点清净。
1994年,她以一个告别的姿态发表了她平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
1995年的9月,她打开公寓的灯,放好自己的身体,然后悄然离开。
……
插图
![](/images/load.gif)
……
书摘2
较之于《金锁记》,成稿于1943年8月的《封锁》或许更具独特性。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发生在旧上海的某个下午,一辆有轨电因为临时的封锁,搁浅在马路中间,行进中的一切忽然停顿下来。在封闭的车厢里,已婚男人吕宗桢为了躲避不愿意碰面的熟人,将座位调换到陌生女子吴翠远的旁边,于是两人闲聊起来,没有背景的交谈使其顿生好感,甚而谈情说爱以至论及婚嫁。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之后封锁解除,电车重新启动,“宗桢忽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从中,不见了。”她以为他下车了,然而,“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这篇小说虚幻得近乎荒诞,但正是这“不近情理”的荒诞,道出了我们日常情感中羞于言说的某种真相——逢场作戏时的隐秘期待,擦肩而过的性幻想,希望被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拯
救于水火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