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退休主义!
他们年富力强却"游手好闲",他们事业有成却无心打理,他们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他们抛开工作开始寻找自我,他们从急驰的轨道上从容走开,他们手里擎着一面旗帜,上面书写着两个大字:退休。
重要的不是拥有,而是放弃
传统上,退休是老年人的专利,是从忙碌的工作走向悠闲的生活。而新退休主义宣称:退休与年龄无关,想退就退;退休与事业无关,想做就做。退休不是生活的尾声,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拥有工作是幸福的,比拥有工作更幸福的是主动放弃工作。这需要一种勇气。在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或是自己开创的公司面前,"轻轻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思考起诸如"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等等哲学本源的问题,恐怕很难拒绝"工作着"所带来的诸多诱惑。
新退休主义者的信条就是,当幸福触手可及时,一定要及时把握。否则在忙忙碌碌的浮华世界中很可能经历?quot;几度夕阳红"之后,只落得"万事转头空"。不知道那个富翁听了新退休主义的典范渔夫的话后是否顿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老当益壮的李嘉诚先生是不会做出退休的选择的,此公在做了一大单生意,七天赚了1000亿港币之后,犒劳自己的仅仅是一块饼干。想做李嘉诚还是晒太阳的渔夫,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可见,做一个新退休主义者并非易事。许多已经选择了退休的人们其实是"新半退休主义者"。之所以给他们这么一个拗口的称呼,是因为他们的退休虽然是主动的,但动机"不纯",是想获得事业上另一次提升和飞跃而暂时选择退休的。新半退休主义者的榜样不是渔夫而是那?quot;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他们的退休生活并不比工作时轻松。读书、学习、约人喝茶、频繁聚会,为的是补充自己、发现另一个好的机会。在他们看来,自己还没有就此退休的资本,许多事业上的理想还没有实现,退休只是一个驿站,稍事休息之后还会重整旗鼓。不过,这些欲遮还羞的人是很有潜质成为真正的退休者的。在经历了退休生活以后,其中大多数人都表示:"即使不在35岁时退休,也要在45岁前进入到退休行列中去。"
你真的需要工作吗?
一位商界大亨对那些想投身商海的年轻人会先问三个问题:"你渴望拥有财富吗?"、"你真的渴望拥有财富吗?"、"你永远都对财富有欲望吗?"只有得到三个肯定的答复之后,他才会建议别人从商。类似的问题也可以来问问正处于"工作着"状态的人们,尤其是不为物质所累的人们。
几年前的网络热潮在中国社会中引起了人们对于工作形态的思考:"原来班还可以这样上。"这些新锐的"海龟"们虽然是常常看到有记者来了才把脚翘在桌上,故意在言谈中突然停下:"对不起,这个词我不知道该怎样用中文表达"……但其率性激情的工作态度着着实实给按部就班的人们上了一课。其中,自然也包括这些网络精英喊出石破天惊的口号:"35岁退休!"当然,谁也没有预料到网络泡沫破灭的速度如此之快,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网络人士现在更多面临的?quot;寻找工作机会"和"二次创业",真要退休,恐怕还早着呢。
不过,虽然王峻涛等网络元老一再声称,"网络行业的确聚集了很多年轻人,但聚集并不等于主导。所谓35岁退休也不过是说着玩儿的,并没有形成观念"。但提前退休的观念却在其他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施。一大批在广告、证券、艺术、实业等等行业事业有成却"无心进取"的年轻人潇洒转身,把无限美好的前程停留在想象中,投身到更加自由的自我生活中去,换了一种活法儿。
退休需要资本,提前退休更需要资本。有资格选择退休的人不仅仅需要心理上的准备,更需要物质的基础。多渠道的理财和保障方式的出现,给新退休主义者提供了这样的渠道。而商家的眼光同样敏锐,面对这样一批有钱有闲的黄金客户,马上开发出了各种休闲会所、健身中心、房产物业。某房产开发商就在楼书中宣扬?quot;这里是21世纪'新退休主义'的圣地,是休闲度假的第二个家",并在别墅群中配备了600万建造的一个咖啡馆,据说卖得还相当的火。
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
新退休主义者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人不是为工作而活。"那么,人该怎样生活?
社会给每个人的身上烙下了标志,其中之一就是工作。"单位"曾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近乎神圣的光环。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公司"也同样成为了人们特殊的归属地。在工作上没有归属的人被一度划分为"社会闲杂人等"。以至于许多自以为潇洒的新退休主义者往往要用自嘲的口吻调侃自己:"正失业呢!"很多中国游客在美国地铁中看到拉小提琴的流浪汉竟然拥有博士学位的时候,下巴恨不得跌到地上,挠破头皮也想不明白:"这位老兄不是有病吧?!"--既没扰乱社会秩序,又能自得其乐,怎样选择工作和生活是自己的事情,这叫公民的权利。或者,有病的不是流浪汉而是看客吧。
工作着是一种享受,抛开物质而言还具有一种创造的快感,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尽情享受生活也是一种"工作"的方式,也同样可以创造社会财富,就让人有些疑惑了。而英国鼎鼎大名的维珍集团理查德·布兰森就是这样,"他永远像个在海边冲浪的顽童,财富只是无聊时堆起的沙堡,真正吸引他的,惟有在大浪中穿行的乐趣而已"。这位身价数十亿美元的富翁整天忙着到印度骑白象、在英吉利海峡的浅滩上裸奔,乘热气球环游世界……但理查德·布兰森的事业并未因此停滞,以4英镑起家的他已经拥有了英国最大的私营企业,而他也被授予了爵士勋衔。
如果生活像一盒巧克力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每种味道都尝一遍呢?再胆大的预言在现实面前都是缺乏想象力的。谁又能想象得到几十年后人们怎样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退休这个词又会被社会所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