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5.00目录:图书,传记,社会百相,青年、学生,
品牌:李传松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7810800418
·条码:97878108004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媒体推荐
前言
1958年12月24日,陈毅副总理接见民主德国(东德)文化代表团,交谈的主要内容是知识分子问题。接见后,陈毅颇有感慨地对陪同接见的中方人员说:“东德自己培养的留学苏联的知识分子往西德跑,我们则是解放前回国的留学生不跟蒋介石去台湾,解放后大批留学生从美国、欧洲各国回国来,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留学生有爱国主义的传统,真应好好地写写文章,写写书,写写这些‘莘莘学子的拳拳之心’。”这“莘莘学子、拳拳之心”八个字可谓掷地有声。
本书的笔者之一李传松同志是当时在场的一位工作人员,之后又奉命将那次接见的情况向当时任中德友协会长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汇报。竺老听后说:“周总理也曾说过这事,我们这些人不跟蒋介石走,后来大批年轻人从国外回来都是因为在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其实共产党的领导干部,革命烈士中许多人本身就是留日、留法、留苏的留学生。在创建新中国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留学人员就起过重大作用。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邓小平、李
大钊、蔡和森等等都是留学生。党一直做留学生们的教育弓l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留学生工作很重视,连许多具体问题都是周总理亲自抓的。编这样一本书当然有意义。这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很能体现党的知识分子、文教、统战、国际交往方面的政策。如果能介绍一些具体的做人、做学问的事迹,尤其能用一些原始材料,如本人的自述等则更有史料价值,也更感人,更便于后人借鉴。但现在不是时候,因为许多人和事还在发展。”
这些话虽然都是40多年前听到的,但耳提面命,至今仍令人难忘。1958年以后的岁月,真是沧海桑田,十年浩劫确无路,改革开放谱新篇。改革开放以后,留学生派遣工作空前发展的局面使我们颇为激动,我们逐渐萌发编写如陈总、竺老所嘱的这样一本书的想法。但史海浩淼,自忖力不从愿,所幸的是我原驻瑞士使馆教育参赞许宝发同志1998年离任回国后表示了同意合作、共同编写此书的愿望。经过近2年的共同努力,参阅了大量有关书籍报刊及其他资料,我们终于完成了这本记叙中国留学人员与祖国风雨同舟的历史业绩的书,许宝发同志最后审核了全稿。在此书即将发排之时,我们要向我们在编写此书时所参阅的书籍报刊的原作者表示感谢。承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给予出版,北京大学的蒋彦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杜文棠研究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刘星灿编审、北京第二外国学院的吕龙根教授、曲惠欣同志、同济大学副研究员付星君等同志予以支持和帮助,在此均一并致谢。错谬偏颇之处,望不吝赐正。
李传松 许宝发
2000年底
目录
第一篇 为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第一章 留日学生和中国共产党
第二章 旅法勤工俭学和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毛泽东和旅法勤工俭学
第二节 从李维汉,陈毅的回忆说起
第三节 旅欧少年共产党的成立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冯友兰(1895一1990),字芸生,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中国哲学史诸多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冯友兰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地主家庭,他的祖父、伯父、父亲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17岁时他进了上海的中国公学。在中国公学学习的3年中,冯友兰对逻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萌发了学习哲学的思想。1915年夏,从中国公学毕业的冯友兰,带着对逻辑学和西洋哲学的浓厚兴趣和决心深入钻研的意愿,考进了当时全国唯一一所设有哲学系且精英云集的北京大学。据冯友兰自己的回忆,“在北大我虽然没有学到西洋哲学,但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总算是入门了。这3年的功夫,使我得到了关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的‘科班训练’。这对我以后的研究工作,当然有很大的帮助及影响”。(《国立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一览》,1948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印行)
1919年冯友兰通过公费留学考试,于年底到达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当研究生。他的导师是著名的实用主义的哲学家杜威,新实在论哲学家伍德布里奇和孟太格。冯友兰到美国后感到,“我们这些北京大学毕业的和其他经过‘五四’运动的人,同当时别的中国留学生显然有些不同,不同的是,对于中国的东西知道得比较多一点,对于中国政治和世界局势比较关心。”(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第一卷)在美国,冯友兰更深深地思考着为何有西方的繁荣和中国的贫弱。这种思考,在1921年冯友兰所写的题为“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结果的一种解释”一文中也有反映。冯友兰认为,富强和贫弱的根源在于有没有近代自然科学,而有没有近代自然科学则为哲学的不同趋向所决定。他还认为,西方哲学重在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是向外的,所以终于产生了近代科学,创造了先进的物质文明。中国哲学重在人的精神修养,是内向的,用不着科学,所以在物质文明史上慢了一步。他把文化的差别视为东西方文明不同的根源,这种论断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但也有局限性。这一点冯友兰也发现了,他通过对中西哲学的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认识到东西方哲学有许多相通的观念,因为“人类有相同的本性,也有相同的人生问题”。他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就是以这个观点为主题的。这篇博士论文在中国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文中,冯友兰列举了中外10个重要哲学派别,把古今中外的人生哲学进行比较,归纳为“偏于天然的损道,重于人为的益道,这两者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