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10目录:图书,传记,家族传记,中国,
品牌:董丛林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7543436469
·条码:9787543436466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丛书名:百年家族
内容简介
从史学、文学、哲学等学术领域到社会谈助,关于曾国藩的话题多而又杂,过去许多年里由一顶“汗奸刽子手”的帽子便“封杀”这个复杂历史人物的“定局”已然打破。但那种非把“曾文正公”拉到“天地之完人”境界不可的势头,这也不能不说是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本书贯穿了知其人与论其世的双向原则,以防止论述的简单化、庸俗化。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复杂,但大体可以分成“人文性”和“社会性”两类,前者侧重于“人”的本身,后者则侧重在与社会的关系。著述中在既不忽略其“社会性”内容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发掘其“人文性”蕴涵,意在借此更能添些新意。在形式上则采取了有一定跳跃性地择取剖面、分篇连缀式的写法,同时又注意内容整体上的照应、连贯,力求使之“形散”而“神聚”,灵活而不紊乱,有相对集中和独立的多个场面而又不失其完整的组合性。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811年他出生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乳名宽一。曾国藩天性聪颖,十三四岁即成为乡里有名的才童,1833年中秀才。后到岳麓书院读书,当年即中了举人。1838年中进士,因成绩优异得以在翰林院庶吉士,继续修业深造。1840年授职翰林院检讨,从此开始了他为时数年的翰苑任职生涯,也是他步入仕途的开端。1847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官至二品。至此曾国藩进入仕途十年,其间七次升迁,连升十级。1852年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为清朝平定了心头大患,因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谥号“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但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至今日,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
董丛林(1952——),河北盐山县人。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已发表《论晚清名士李慈铭》、《领袖导向与湘淮系势力的导流》等五十余篇论文,出版《龙与上帝——基督与中国传统文化》、《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合著)、《变政与政变——光绪二十四年聚焦》等多部专著。著述多次获国家级图书奖和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
媒体推荐
前言
开宗明义地对写作立意作个扼要交待,但愿对多数读者来说不是蛇足。
既以《百年家族——曾国藩》命名,自然表示是以曾国藩为中心来写由他联系的家族群体的。曾国藩,是稍有近代历史常识的人便不会生疏的人物,而近些年来形成的一股所谓“曾国藩热”,当使更多的人对这个晚清重臣耳熟能详。的确,从史学、文学、哲学等学术领域到社会谈助,关于曾国藩的话题都多且杂了不少,过去许多年里由一顶“汉奸刽子手”的帽子便“封杀”这个复杂历史人物的“定局”似已打破。在这正常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也不无新的简单化倾向苗头的显露,譬如说似乎有股非把“曾文正公”拉到“天地之完人”境界不可的势头,这不能不说是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笔者愚陋,在这里不拟全面寻究个中原因,只想妄谈一点方法论方面的偏弊:惯常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似乎存在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就是胶着于“评价”上面绞脑汁、求“创见”,而像曾国藩这样的原定典型“反面人物”,在评价上似有着“翻案出新”的更大余地,于是就更易于诱致评价上跳跃极端的现象发生。
诚然,“评价”是历史人物“研究”中的要项之一,但决非惟一,甚至不应是最主要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梁任公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当年他写李鸿章传,别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理由就是:“李鸿章为近四十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此有识者所同认也。”显然,他写李鸿章传,主旨不在于仅仅给其人做个“政治鉴定”,而是有鉴于其人在中国“近世史”上至关紧要。写其人,可为知其世提供一条引线;另一方面,又是把其人放在中国近世历史当中来显示。对于在中国“近世史”上的“紧要”性来说,曾国藩自然应属与李鸿章同类同级的“第一流”者,我们何不可以也像梁任公那样想想,如是,给其人戴顶什么颜色的帽子也许就显得相对次要了些,而实现知其人与论其世的双向贯通自便凸现了更大的意义。拙著就贯穿进了这样一种认识原则。当然,并不意味着因此书中就与“评价”绝缘,“评价”是对历史人物认识中离不开也不应回避的,只是需要排除它的惟一性和防止简单化、庸俗化而已。但具体写来,兴之所至,情之所激,不能自抑,流诸笔端,臧否月旦,或有不当,此亦笔者非敢辞其咎者。
曾国藩尽管是本书所写的中心人物,但又不是惟一人物,因为总体上是要写他的家族。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即使写曾国藩,也不能和单纯写他的个人传记一样,而要特别注重着眼他与家族的联系,把他作为这个家族的枢纽来写;另一方面,除了写曾国藩之外,还要兼写其家族别的成员,而写他们,同样也需要着眼家族群体的联系。并且,这种群体联系,体现为活动的有机整体,决不等于个体履历的机械拼合。这样写其一个家族,较比写其中任何一个单体成员,自然不但在所涉时间、空间上都有了更大的展拓,而且也有了立体地增加其内容涵量的更大余地,并限定了特别的方位角度。
关于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的重要性,清末某大臣在奏议中曾这样强调:“上征国史,下察民情,皆莫不以家族团体为国家之根本。”《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本第五册,总第5974页)此决非妄语。显然,这比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分量更重许多。何况,当年曾国藩家族,又是直接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晚期的命运息息相关者,这就更有了下述典型意义:既可由该家族的历程作为探看那个时代变迁的一个窗口,又可凭那个时代的脉象变化来体察该家族的兴衰之谜。
……
目录
大星陨金陵
巨蟒惊梦
龙门回首
格书与检身
在升迁的顾境中
兄弟情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曾国藩会试中式的那科,正总裁便是穆彰阿,自此二人便有了师生的名分。曾国藩在该科朝考中出名,更使得穆彰阿对这个门生添了几分器重。而曾国藩对穆彰阿师事惟谨,常去拜谒
聆教。穆彰阿则处处事事扶助曾国藩。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大考翰詹时,穆彰阿为总考官。交卷之后,穆彰阿便向曾国藩索取应试诗赋,曾国藩誊清后立即送往穆宅。随后曾国藩又能赢得抢手的掌文衡美差,恐怕也少不
了穆彰阿的帮助。从稗史材料中提供的下述情事,更可见穆氏对曾国藩无微不至的关照。
这天,曾国藩忽然接到皇帝要在次日接见他的通知,他当晚便去穆彰阿家报告并在那里歇宿。第二天被引至皇宫某处等候召见,发现不是惯常使用的场所,他奇怪地寻思着,白白等了半天,却被告知改于明天召见,他只好退回穆宅。穆彰阿问曾国藩是否注意了那个房间的墙壁上所悬挂的字幅,曾国藩摇了摇头。穆彰阿怅然若失地说:“机缘可惜呀!”他踌躇良久,最后召来一个办事干练的仆人,吩咐他立即拿四百两银子送给某太监,请他把那处壁间字幅的内容秉烛代录下来,这四百两银子便是报酬。事情就这样办了。第二天召见,皇帝所问果真都是那字幅上面的圣训内容,曾国藩当然应答如流,皇帝十分满意。事后,皇帝对穆彰阿说:“你说曾某遇事留心,果然如此。”从此,曾国藩连连被提拔重用。
和睦邻里,在乡间比城市更为讲究,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种朴素的谚语却概括了乡间邻里关系的一个基本法则。旧时乡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交往面很窄,而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时常遇到自家力不能及的事情。协同互助,靠邻里最为便捷,一旦邻里关系弄僵,过日子就会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曾玉屏那时尽管已是在乡里说话算数的人物,但和睦乡邻也是他所注意的。到了曾国藩在外做官,家信中也时常问讯和嘱咐睦邻和接济亲友方面的事情。
惟有“书”字一项,说来未必与每家农户都结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农民轻视读书,只是有些人家实在没有条件罢了。事实上,目不识丁的农民对识字的神圣感往往要强于识字者,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要让自家子弟读几天书,识几个字,去领受最基本的文化教育的。“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这种俗谚对农民与其说具有刺激性,不如说更具有信条意义。前边已经述及曾玉屏其人在读书方面早荒晚悔、寄望儿孙,而靠读书成名成功到了曾国藩身上如愿以偿的特定情形,这使得“书”字诀自然更包含进了特别意义。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