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来潮,弄了一个名为《稿纸以外》(makafai.blogspot.com)的博客网站,数天来有不少读者前来浏览捧场,其中一位浏览者在其个人blog内写了两句“读后感”,令我对“博客文化”有了一些感想。
对于我的博站,这位博客直言“有点失望”,理由是我虽然表示愿跟各位读者以blog作为平台,在其上“相见沟通”,但“看来不太能成立,因为一来他没有留联络电邮地址,文章也没有留言功能”。
这是很正确的观察。我不愿意在blog内开放留言功能,主因是自知性格急躁,万一看见浏览者在留言板上胡言乱语和蜚短流长,我将忍不住花很多时间和精神去跟他们讨论甚至辩论。我不想浪费生命。可是,话说回头,如果没有开放留言板,这确是一个不合格的博站,因为博客文化的基调就在于开放二字,换言之,一个合格的博站,至少应达成三项功能:
一、让浏览者看到、知道博站主人在想些什么;
二、让浏览者透过博站内的超级链接,看到、知道博站主人在关注些什么;
三、让众多浏览者透过留言版,围绕博站主人形成一个小型的讨论社区。
一个合格的博站必须有能力把浏览者引领到一层又一层的“博站圈”(blog-rings),圈圈相扣。此之所以《WeblogHandbook》作者RebeccaBlood早已开宗明义指出:假如一个人纯粹从“个人叙事”的角度出发建置博站,他或她便只是博客世界里的“不尽责的公民”。博客文化从开始即以众数形态现身,每个blog其实都是“一组”blog,每个blog字后面其实都有一个隐形的S字母,任何人在看一个博站时,其实都是同时在看一个博客场域。Blood指出,“如果你无能于把这个S纳入博站之内,并予以妥善处理,不管你把博站制作得如何精美,这都不算是博站”。
Blood对于博站提出了很严格的期待标准,然而虚拟世界瞬息万变,理应容纳多元发展,各有其站,各有特色,毋须勉强统一。这等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内对于虚拟世界亦可有不相同的意见,且以最近获香港公开大学颁发荣誉作家的莫言为例,数年前他曾对互联网有极严苛的评语,认为“上网比上床还容易。人一上网,马上就变得厚颜无耻、胆大包天。下了网后,这些吹捧和批评就会像屁一样消散,甚至连屁都不如。”
或许,网络如水,能载舟能覆舟,就只好谨慎用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