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网瘾成了热门话题,主要是因为11月22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了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其调查形式来看,《报告》内容极具可信性,因为《报告》实地调查的范围很广,“除西藏以外中国大陆26个省(区)的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调查问卷回收率高,说明被调查者对此极感兴趣,会认真对待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23份,回收率为96.3%”。
《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网瘾群体网上活动呈现的四大特征:倾向于娱乐性上网、偏重于玩网络游戏、网瘾形成过程中娱乐性目的呈逐渐增强、网瘾群体的网上活动较单一。总的说来所谓的网瘾有两个明显的物性:一是上网时间偏长;二是上网时间所进行的活动以娱乐为主,与学习工作关连较少。
另外《报告》中的数据让人担忧:“在我国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中,13到18岁的中学生占到17.1%,其中初中生上网成瘾比例达到2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可是有一篇文章对此数据所持的态度更让人瞠目结舌“我觉得这比例还是太少了,应该更多一些、更多一些!如果能够达到99%,那我们的前途就会像恒星一样光明无限” 、“上网时间长不是坏事……而天天上网、24小时在线,只能说明:你对未来的崭新网络生活方式,已经做好了准备!”,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笔者亲眼目睹了网瘾普遍性的危害!
另外目前在论述网瘾原因时,所找的原因都不是根本最终原因,只是中间层原因,因此不难想到目前针对网瘾一些措施大都治标不治本,没有看到网瘾背后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在校学生的网瘾其根本还在于教育自身,具体说来由如下原因:
一是中小学生校内用电脑的时间较少。目前虽然从上到下对教育信息化比较重视,但由于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电脑人均台数较低,因此中小学生在校内用电脑的时间较少;随着升学择校竞争的加剧,中小学所开的信息教育课也是能少尽可能少,甚至把学生的上机时间挤掉了让给考试学科;几年来在中小学教育中一直在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借助于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做会合作、学会生存”,但由于这几种形式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效果也不大。
这几种原因综合起来使学生在“电脑使用方面吃不饱”,因此中小学生就会到校外场所(目前国内主要指的是网吧)去上网,而网吧人员混杂,各种网上不良活动及负面信息都会在网吧出现,无疑对中小学生极具诱惑力,难怪专家们说“网络游戏是网络沉溺的源头和诱因,网吧和电脑是平台,中小学生只是自觉不自觉的受害者”。
二是家长老师对学生上网过于敏感及中学生逆反心理也重。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关于青少年上网引发的负面事件虽然相对其它治安案件少之又少,但一经发生就流传很广,再加上如果学生发生问题,“虽然对社会来说可能只是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但对某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因此家长老师对学生上网过于敏感,只要一上网就严加抵制与限制,学生们即使家中有电脑也不想在家中上网,最后被逼无奈到人员混杂、大多管理不善的网吧去上网。
三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单调。如果把中小学学生网瘾归结于学生的自治力差的话,那么笔者在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机房中看到大都在网上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又做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学生生活比较单调,中小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大部分时间被父母老师强制学习,而大学生从一入学起就面临着就业压力,而网络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暂时解脱,在虚拟空间寻找暂时的轻松与寄托。
以上三条原因其实仍然是中间层原因,根本的原因不在此,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机制目前仍以学历为主,而取得一个好学历就要求孩子们、老师、家长从幼儿园起就围绕着考大学而努力,而计算机根本不属于考试范围,结果就出现上机所论述的中小学网瘾的三个中间原因。
因此要想根绝网瘾现象,还是要针对根本原因,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而针对以上三个中间层原因采取合理的措施也能起到一定的减缓作有,即笔者的态度是从青少年整体的网瘾来说,目前只能减缓而无法根绝,当然这并不排除部分个体最终能根除网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