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也许是互联网行业不变的生存法则,B2B领域也不例外。没有了签字仪式;没有了新闻发布会;也没有了更多的融资传闻。而变化,却从没有消失过,并且是更加的剧烈和迅速。可以讲,就在这06年的开端,B2B所经历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子商务的进步与成长。
B2B变革的速度
本月20日中国三大B2B运营商之一的铭万宣布网站改版,据称此次改版是对其在05年制定的“企业门户”战略的全面实践。4月21日上午,记者打开电脑,输入www.mainone.com,发现中国产品平台已经彻底改头换面,大量的应用功能加了进来,网站的名字也变成了“铭万”。北京刘老板同时使用几家商务网站的服务,他说:“近来B2B网站的改版速度非常快,服务的功能和范围都在升级,再也不是只有供求信息发布这么简单了。”
的确,现在从事电子商务的商家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铭万、慧聪这两个B2B领域快速发展的网站,在几年前还很少有人听说过。而今天,他们改变了中国B2B的局面,从而将电子商务竞争最后的悬念保留了下来。IDC预测亚太B2B电子商务市场将以平均每年59.1%的速度高速增长。CNNIC预计2006年,全球B2B交易额将达到12275亿美元,占整个电子商务交易额的95.6%,巨大的利润前景预示着今后这个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去年年末,阿里巴巴整合雅虎、铭万网宣布“企业门户”战略之后,今年3月,B2B网站慧聪网对其网站的进行了大幅的改版。之后阿里巴巴旗下雅虎再度改版,现在,中国产品平台升级为铭万网,原中国产品平台成为铭万网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大型网站来说,改版并不是简单的网站首页版式的变动,而是更实质的网站理念与功能的转型。一场在三大B2B领袖企业之间的升级赛跑已经拉开了大幕。
传统B2B与企业门户
自从04年张冀光在北京地坛对面宝景大厦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创建了铭万,通过自身十年的互联网经验和旧部的支持,很快将网站和整个“企业门户”概念做大。05年软银注资并迅速建立30家分公司近3000人的员工队伍,从而奠定了铭万在电子商务及企业互联网应用领域的重要地位。然而中国B2B领域这座大山到底能藏多少猛虎,怎样才能做到和平共处的同时又能够飞速发展?张冀光、马云、郭凡生似乎同时走向了差异化这条路。
05年的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与铭万一起被评为“企业用户最满意的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但两家B2B巨头模式却各不相同,阿里巴巴希望由专注于B2B领域升华为全方位的电子商务门户,并且以电子商务为龙头,集合搜索、内容、支付等最热门的板块,为商贸提供广阔的适用空间。
而新生力量铭万,采用了“企业门户”的独特模式,不仅仅立足于电子商务的买与卖,也不仅限于行业资讯的提供。而是对涉及到企业上网的资讯、推广、交易、应用、等各个方面,提供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服务,全面解决企业互联网应用问题,从而在企业界取得了很高的满意度。
就这次铭万网改版来看,铭万被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原属中国产品平台的B2B商贸部分仍然占主要部分。同时增添了应用服务和资讯动态两个板块,在应用部分如域名注册、建站、邮箱、招聘、情报、测评、展会和分类广告等一系列应用服务。这样企业上网就可以通过铭万网进行一站式服务,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在铭万网上的用户终端――四方通宝,使企业中的每个人、每个部门都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同时服务企业和企业人是企业门户的全新定位。
对于B2B的运营模式,现在并没有一个非常成熟的运营模式。而这正促成了中国B2B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阿里巴巴、铭万等各路精英不断的尝试,也许将来就是成熟的榜样。
线上还是线下?
就在几年以前,极少有人认为B2B需要线下服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缺乏相应的人才和经验。急切的需要面对面的培训和一对一的服务。铭万不仅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据说他们还定期利用沙龙等形式对老客户进行培训,这对于那些还不知道怎么利用网络的客户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互补而又紧密的商业体系,也有利于互联网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管从哪个角度说,网络公司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不论对那一方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从04年开始,铭万在全国范围内的一、二级城市进行了飞速的布局。据了解,截止今年3月,铭万分公司已有三十几家,其扩张的趋势仍在继续。据铭万总裁张冀光讲:“这只是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服务体系,相对于整个企业互联网应用的商业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在这种形势下,年初其他几大B2B运营商都积极的采取了行动,进行分区管理,推动本地化的服务和推广,应对现实的需求和挑战。
今天的中国B2B已经度过了它的启蒙阶段,正向着令人兴奋的成长期大踏步的进发。在经过互联网大潮不断洗礼之后,B2B乃至于整个企业互联网应用的方向渐渐的清晰了很多,无论是执著于买卖各个环节的B2B,还是集应用、商贸、资讯于一体的企业门户,都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独特的创造。我们也会在这些不断的创造和改进的变革中看到中国新经济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