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P从诞生的时刻起,就承载着太多的关注。低成本引起的低价位服务给通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而从社会发展和业界竞争的角度讲,VoIP本身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其成本,其开放式的体制、多样化的拓展空间,更进一步引起各种服务提供商以及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的极大兴趣,也使运营商面临着生存挑战。
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当前在运营商内部,朱高峰院士所言“上不上VoIP是自杀与他杀的区别”这一论断已成共识,对其进行“冷处理”是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
然而,“冷处理”真能产生效果吗?应该把VoIP看成运营商工具还是“掘墓人”?
无论运营方还是监管方,企业还是用户,都必须直面这些生死攸关的问题。
“冷处理”并非长久之计
2005年年中,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别开始了基于VoIP的网络电话试点。当同期进行的3G和IPTV等试点已经声闻天下之时,这些测试一直在尽力远离公众视线。广东一位参与测试的人士表示:“VoIP通话技术本身并不需要多少测试,但是涉及到的商业模式构建非常复杂,所以不宜过早公开。”
但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观察者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秘密:“所谓商业模式复杂,实际上不是它真的复杂,而是无法将它纳入已有的通信运营框架,无法保证运营商从中间赢利。”
可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市场已经选择了VoIP作为融合网络业务的代言人,这使得运营商和监管部门陷入不断救火状态:在天津,2005年11月法院受理了民间公司违规经营VoIP的案件;2005年年底,Skype高层到中国公关;今年初,广东部分地区又开通了面向港澳的VoIP业务……再加上各种地上地下运营的VoIP增值代理商,市场已经沸腾,业内将PC to Phone等VoIP业务划入增值业务的呼声甚高。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认为:“众怒不可犯,如果运营商和监管者继续按现有思路行事,难保1999年发生在IP电话领域的事件不会重演。”
企业客户小试牛刀
在运营商内部,将VoIP纳入现有运营体制的尝试也在进行中。一位运营商高层人士告诉记者:“运营商并不会试图阻止VoIP.但希望它的发展能够顺其自然、顺理成章,因此首先要让它在规范的框架内健康成长。”
上海网通人士告诉记者,运营商进入新的市场时,出于建网成本考虑,多以集团客户为主要目标,对于集团客户而言,尽管可以有专用的接入方式,但是应该考虑通信方式改换的成本、安全性、通信设备更新风险等因素。因此,运营商往往把IPVPN当作一项打包增值服务赠送给企业用户,这也间接促成了VoIP在企业网的大行其道。
记者在北京中关村也看到了一种“双模手机”,一旦进入企业WLAN网络的覆盖范围,将直接切换为“网络手机”。根据铁通提供的资费标准,通过WIFI网络拨打手机,市话资费仅0.1元左右,远低于现有资费标准。
万方咨询的研究总监付亮分析道:“现在运营商常把VoIP看作一种弱势情况下的竞争手段。”正因为如此,已经在经营VoIP业务的运营商多是新兴运营商,比如铁通、卫通、北方电信和南方网通。
远景:态度决定一切
尽管运营商在尝试着把VoIP纳入自身的业务范畴,但是一些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想法首先从态度上就是错误的。运营商应该去适应VoIP的发展,而不应该努力让VoIP适应运营商―――这种努力注定没有结果。
阚凯力告诉记者,VoIP业务不可能纳入现有的运营轨道,VoIP是天然竞争的,没有网络依赖,而它的价格又极低,以致与运营商长期以来形成的经营模式不可能相容。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认为,未来的运营商必须放弃从语音服务中赚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了在VoIP的时代生存,运营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赢利方式。
中国网通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初步探讨了转变的方向,他认为在现有网络之外,运营商有两条路可以去尝试:一条是转变为一个媒体,走内容制作之路;另一条是转变为一个系统集成商,通过信息系统建设赚钱。
任何转型都是被动的,也是困难的,但没有哪一种转型,比死亡更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