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菲利普·罗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162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3273837X
·条码:97875327383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的一部纪实作品,荣获1992年度“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在本书中,震撼读者心灵的,是菲利普·罗斯在照顾父亲过程中的大量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以及不断闪现的这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记忆碎片,时而幽默,时而忧郁,时而深沉……
善于以长篇小说编织人性史诗(《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点》、《垂死的肉身》等)的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Phillip Roth)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纪实作品——《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会、宏大的命题,而是罗斯刚刚去世的父亲,一个平凡、卑微的犹太老头。
临终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条浸透了琐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儿子眼前,半明半灭地流过。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既亲密又陌生,既血肉相连又渐行渐远。当亲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所有的思索与拷问,所有的惶恐与悲伤,都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哪怕这个人,是以冷竣著称的菲利普·罗斯。
作家罗斯和儿子罗斯在《遗产》的字里行间不停地互换,激情与理性时而鏖战、时而讲和,努力还原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足以让任何文字都相形见绌,也足以征服全美国最苛刻的书评人。1992年,《遗产》问鼎“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
作者简介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之一。罗斯以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崛起,赢得美国多个主要文学奖项,1998年凭借《美国牧歌》一举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是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呼声颇高的作家之一。
媒体推荐
书评
我甚至相信(或者让自己相信),我们的人生似乎仅仅经过了时间的过滤,相信每一件事情实际上是在同时发生,相信我回到了布雷德利海滩,他高高地站在我身后,正如此刻他在我面前几乎已经死了。
在他生病、将死的时候,我一直在写。不管在我书中还是在我生活中,至少在梦中,我都永远作为他的儿子而生,并且始终具有这种意识,正如他将作为父亲而永生,不仅是我的父亲,而且是那个无论我做什么,都会坐在那里下判决的父亲。
什么事你都不准忘。
——菲利普·罗斯
编辑推荐
本书是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的一部纪实作品,荣获1992年度“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在本书中,震撼读者心灵的,是菲利普·罗斯在照顾父亲过程中的大量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以及不断闪现的这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记忆碎片,时而幽默,时而忧郁,时而深沉……
善于以长篇小说编织人性史诗(《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点》、《垂死的肉身》等)的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Phillip Roth)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纪实作品——《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会、宏大的命题,而是罗斯刚刚去世的父亲,一个平凡、卑微的犹太老头。
临终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条浸透了琐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儿子眼前,半明半灭地流过。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既亲密又陌生,既血肉相连又渐行渐远。当亲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所有的思索与拷问,所有的惶恐与悲伤,都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哪怕这个人,是以冷竣著称的菲利普·罗斯。
作家罗斯和儿子罗斯在《遗产》的字里行间不停地互换,激情与理性时而鏖战、时而讲和,努力还原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足以让任何文字都相形见绌,也足以征服全美国最苛刻的书评人。1992年,《遗产》问鼎“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
目录
1.“那么,你怎么想?”
2.“妈咪,妈咪,你在哪儿啊,妈咪?”
3.我会变成植物人吗?
4.我得重新开始生活
5.也许英格丽能永远照顾我
6.他们抗争,因为他们是斗士,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我甚至相信(或者让自己相信),我们的人生似乎仅仅经过了时间的过滤
,相信每一件事情实际上是在同时发生,相信我回到了布雷德利海滩,他高
高地站在我身后,正如此刻他在我面前几乎已经死了。
在他生病、将死的时候,我一直在写。不管在我书中还是在我生活中,
至少在梦中,我都永远作为他的儿子而生,并且始终具有这种意识,正如他
将作为父亲而永生,不仅是我的父亲,而且是那个无论我做什么,都会坐在
那里下判决的父亲。什么事你都不准忘。
——菲利普·罗斯
我父亲到八十六岁时,右眼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了。但是除此以外,照
他的岁数,他的身体看起来非常结实,直到他突然得了被那个佛罗里达医生
误诊为贝尔氏瘫痪的毛病。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单侧面瘫,一般短时间
就会痊愈。
这毛病似乎是他从新泽西飞到西棕榈滩那天以后不知不觉染上的,他到
那儿是为了和七十岁的退休书店老板娘丽莲·贝罗芙租一套公寓住几个月过
冬。在伊丽莎白市,她就住在我父亲楼上,1981年我母亲去世一年后,他们
之间产生了恋情。我父亲在西棕榈滩机场的时候还好好的,甚至都没有劳驾
搬运工(否则他还得付小费),自个儿从行李区拎着行李一直走到出租车站。
可第二天早上,他在浴室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半边脸再也不是他的了。一
天前还是他的模样,现在不知道是谁的——那只坏眼的下眼睑外翻着耷拉下
来;那半边脸颊毫无生气地松弛着,好像里面的骨头都被切成了片;原本好
好的嘴巴也歪了。
他用手把右边的脸颊推回到昨晚以前的模样,僵在那儿从一数到十。整
个上午他就重复着这些动作——接下来天天如此——可一松手,又塌了。他
想告诉自己这是因为躺在床上的姿势不对,或者只是一觉醒来皮肤皱了,可
最终他断定是中风。他的父亲就是在四十年代初中风而瘫痪的,所以当他自
己也步入老年后,就跟我说过好几次:“我不要像他那样,我可不要那么躺
着,我最怕那样。”他告诉我当时他如何在早晚上下班路上到医院看望父亲
:每天得点两次香烟,再插到父亲嘴里,到晚上,就坐在床头,读意第绪语
报纸给他听。无助的山德尔·罗斯就这么躺着不能动弹,唯有香烟聊以慰藉
。这样撑了将近一年,1942年的某个深夜,第二次中风才结束了他的生命。
而我那每天去医院两次的父亲,就坐在他床头,看着他死去。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