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银行业务的数据安全成为金融电子化的首要问题。采用现代支付密码技术代替银行传统的票据印鉴识别,以解决银行业务中数据的存储和传输的安全认证是非常必要的。支付密码系统作为银行支付及资金清算系统的安全核心,在实时清算、预防计算机犯罪与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银行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和使用支付密码技术,至今大体形成了四种基本模式。
模式一:用于银行内实现对公票据的通存通兑。其特点是,支付码由银行设备产生并制成条形码发给客户;银行根据条形码内容验证客户签发支票的合法性。
模式二:用于银行内实现对公票据的通存通兑。其特点是,支付码由客户设备(支付密码器)产生,客户在签发支票时,按特定的加密算法对票据加密生成支付密码,作为银行检验票据合法性的依据。为了检验支付密码的合法性,银行必须保存所有客户的密钥。
模式三:用于人民银行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与模式二类似,客户也需一台签发设备,以便为每张票据产生支付密码。此种模式采用了IC卡,支付密码是用IC卡内的加密算法产生的。加密密钥由IC卡内的固有算法“随机”产生,银行不需要保存客户密钥。
模式四:用于人民银行同城票据清算系统。此模式与模式二原理相同,区别在于此模式使用了“磁性支票”全部支票要素(包括支付密码)记录在支票背面的磁条内,银行可直接读取,减少数据录入。
以上四种模式虽然提高了票据清算效率,但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主要表在三个方面:使用单钥密码体制或依靠算法本身保密,其安全性、保密性较差;密码注入均由设备生产厂商完成,密码核心部件与器具结为一体,其安全、保密性无法确认,厂方、银行及银行客户间法律责任无法界定;无法有效认证支付密码器真伪,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防伪造、防抵赖、防篡改等问题。因此,一种更先进的支付密码系统亟需出台。
四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始终关注着银行支付及资金清算系统、电子商务中支付瓶颈的解决和发展,于1999年推出了“四通支付密码系统”。该系统不但充分吸收了中外核心密码算法的精髓,而且借鉴国家相关部门对核心密码管理的成熟经验,利用行政手段与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加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强度。系统主要采用了先进的非对称密码体制,使用国家安密委认可的加密算法和安全认证,建立证书管理体系,保证对支付数据的安全认证。从内容上看,该系统由五部分构成:(1)支付清算子系统;(2)企业银行子系统;(3)卡及证书管理子系统;(4)签名和验证子系统;(5)通信子系统。
不久前,“四通支付密码系统”通过北京市科委成果水平认定,评定委员会成员由国家安秘委、公安部认证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软测中心等著名专家学者组成。通过评定委员会专家们的严格评判和认真审核,得出了一致结论:四通支付密码系统设计思想先进、可操作性好、系统密钥设计严密、保密性好;该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很大。评定委员会还建议四通集团加快成果试点及推广应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支付密码系统的功能又有了新的延伸,四通支付密码系统既实现了资金清算、支付密码的一体化,同时还是一个通用的支付密码平台,可以非常自然地应用于电子商务的支付系统,从而解决网上支付的可靠性。目前,该系统不仅在中小城市的银行得到了很好的试点应用,而且已在多家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中采用,四通支付密码系统这种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认证,将为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又注入一股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