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itedit.cn
近几年出现一种新人类,人称“大内高手”,就是那些经常给企业内刊撰稿的人,他们名字总是出现在多种内刊上。我就是一位“大内高手”,曾办过公开发行的刊物,也帮企业办过内刊,有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向各位介绍一些当“大内高手”的好处和条件,顺便分析一下中国内刊的定位和走势。
一、“大内高手”不易当
一个非企业内部的人员,偶然在企业内刊发表几篇文章并不难,难的是你的文章老出现在各种内刊上。千万别看低企业内刊,很多内刊对作者要求很高。因为企业有钱,什么人都能请来写文章,结果很多知名的专家都给企业内刊撰稿,中国内刊成了各路高手云集的拥挤之地。
给企业内刊撰稿好处至少有三条。第一是钱多,这是最大的诱惑,经常写一篇不太长的稿就能拿到1000元,而公开发行的媒体是很难给这么高报酬的。第二是稿费发得快,普通报刊两个月后给你稿费就算不错了,而内刊文章出版了总是立即给你稿费,有的发稿单一填,就开始寄稿酬,结果作者常常收到稿酬才知道文章已经发表了。第三是文章发表后,你还可以在公开发行的媒体上再发一次,收两份钱,谁不愿意呢?
当“大内高手”有这么多好处,自然成了许多自由撰稿人的理想。他们要靠稿费谋生,当“大内高手”显然是最现实的出路。只是“大内高手”也不容易当啊,那种软性的、纯文学的散文随笔好写,一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具体问题,许多人就无法胜任了。因此,要当好“大内高手”,你最好在企业呆过。
我曾经在《南风窗》当过八年编辑记者,《南风窗》的期刊登记证还是我到广东省新闻出版局领回来的———当然是领导安排。至少说明我在当“大内高手”之前有创办杂志的经历。我下海现在已经快十年了,有五年在太阳神工作,说是总经理助理,其实是个小主管,负责企业CI战略,对企业管理知道得多一点。但我并不认为所有“大内高手”都要有我这种经历。
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当“大内高手”就很容易了。只要你愿意写文章,全国所有内刊都欢迎你,就怕你架子大,不愿写了。当然,经济家给企业内刊写文章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关于企业管理的问题最好不要细说,因为你不是这个专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两码事,再说大部分经济学家并没管理过企业,老对自己没干过的事发表高论不太好,最好说一些宏观的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家的强项。
如果你不是经济学家,又想当“大内高手”,也行,只要你是一位经济学博士,文笔又好,当“大内高手”就容易了。我看《万科》的许多作者就是这种人。他们视野开阔,学养深厚,观念新潮,而且因为年经,什么事都敢议论,是当“大内高手”的好材料。
如果你不是经济学博士,又想当“大内高手”,也没关系,只要你是著名的作家,那怕你对经济和企业管理一窍不通,内刊照样欢迎你,因为你名气大,影响广,在内刊文学类的软性栏目发表文章最好,就怕你觉得在内刊发表文章掉份了。如果你没我这种经历,既不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又不是著名作家,当“大内高手”就不那么容易了。当然天无绝人之路。也许向往当“大内高手”的人可能太多,有些网站现在已经专门开设了教你如何成为“大内高手”的栏目了,比如《知新好稿网》,他会教你怎么投稿,投给谁。下面就是他们给你的内刊投稿指南:
◎您的位置>>主页>>报刊目录>>企业内刊
本栏目向广大写作爱好者提供国内各大企业、集团所办报刊的投稿资料,以方便“爬格”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各大内刊投稿。欢迎各企业报刊和写手提供相关信息。联系信箱:webmaster@haogao.com。
更多、更详细的资料可以向本站订阅《全国实用报刊投稿资料汇编》或《投稿2002》电子刊物。
二、内刊的定位与走势
要想当一名真正的“大内高手”,了解一下目前企业内刊的定位和走势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1、如何定位
目前企业内刊的风格很多,这往往跟企业主要领导人的风格直接相关。不同的企业领导人办不同的企业杂志,千万不能看走眼了。
A、内向性与外向性
你可能觉得奇怪,既然是企业内刊了,当然应是内向性的,怎么可能定位为外向性的呢?事实上确有外向性的企业内刊,最典型的当属《万科》,大部分文章是企业外部的专业人士写的———企业内部的人也写文章,但比例似乎不是很高。我看到有一期《万科》发表员工的意见,说老听企业外部的专家滔滔不绝,自己人却插不上嘴。这就是《万科》的风格,这跟老板王石本人的个性有关。每期《万科》的文章外面的媒体转载很多,听说美国《时代》周刊也转载过《万科》的文章。《万科》特别强调“人文情怀”,有一种小资情调,这跟她的读者群定位为“白领”有关,当然,也跟万科楼盘的销售对象吻合。
有的企业杂志完全是内向性的,外人根本不想看。企业老板办杂志,主要是想向员工贯彻企业的政策、理念,通报一下企业内部各方面的情况。这样的内刊当然不是向外部发出自己的声音。你不能说她办得不好,这也是一种企业文化。只是外人再也不要指望在这种内刊发表文章了,发了文章你也可能觉得没什么意思。
我曾经在太阳神的全盛时期工作了五年,印象中只为企业报纸写过两篇稿,原因有二:一是我发誓下海三年内不再公开发表文章,做一个纯粹的职业经理;二是我发表第一篇文章就惹老板生气,他指示企业的全国市场部门,立即收回有我那篇文章的版面,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那时候作为新员工,我在企业呆了快半年了,仍未获转正,工资低得别说养家糊口,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我想企业领导可能将我忘了吧?或许在考验我?就写了一份转正申请报告,附上一篇关于企业存在问题的文章,结果很快就转了正。新的部门领导觉得我的文章写得不错,叫广告文案人员改了一题目:《给太阳神把把脉》,发在《太阳神》报上,真没想到老板会看了不高兴。他说这种揭露问题的文章不能公开发表,要发表也要同时附上解决方案。我的第二篇文章是1996年快要离开太阳神的时写的,目的只想表明自己的工作有成绩,我负责的企业CI战略部门不能撤销。我的教训说明,作为一名“大内高手”,我在企业工作时也不习惯企业媒体的风格。你要是外人,就更难适应了。
B、产品与企业文化
有的企业内刊是外向性的,主要是为了推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的企业内刊虽有产品和品牌的信息,但主要是推广企业文化。在我看来,受众对企业产品的认同是必须的,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产品总是要更新换代,聪明的企业往往注重推广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如果通过企业内刊的持续推广,必定会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带来巨大好处。那些针对企业文化的外向性内刊,是“大内高手”的投稿乐园。
C、人文与科技
我发现高科技企业的内刊往往技术含量很高,经常介绍行业动态与科技走向。我曾经为NEC的服务器做过推广工作,当时客户曾经考虑在企业内刊《思科》发表文章。这种一家企业在另外一家企业的内刊发表文章做法,在外国公司中比较常见。高科企业的内刊往往借助介绍最新技术,顺便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客户,也将企业的价值观推广出去了。像IBM这样的高科技跨国企业,更需要企业自己的媒体,如果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没有内刊这种共同的沟通平台,就不可能有共同的价值观。
那种过度重视科技的内刊,人文类的自由撰稿人肯定插不上话,要想在其中成为“大内高手”,难度实在太大了。当然不排除有人能行。
2、内刊何去何从
A、内刊不是“内报”
为什么不少企业开始办的是报纸,而不是杂志?比如,广东新南方公司,原出《新南方通讯》,后来发觉企业不可能每天出版报纸,每月出一期已经不容易了,而一个月出版一次的报纸,又不像报纸,他们发现杂志这种形式更适合企业,就改办内刊,出版了《新南方》杂志。
中国企业办杂志成了时髦,自有其道理。同样是企业文本,杂志比报纸更易操作,至少不必每天发稿,且便于携带保存。你将企业报纸寄给别人,在邮寄途中就可能过期了。当然,单行本的企业书籍比杂志更易保存,感觉更珍贵,更不像广告,更能诱惑人,但也有远不如杂志的地方。杂志是持续运行的文本,动态的文本,开放的文本,互动的文本,可以随时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变化做文章,什么人都可以是作者,可以是读者,这一点单行本的书籍就做不到。更可贵的是,编辑还可以回过头来,将杂志的精彩文章结集出版。本人就成功鼓动《万科》在花城出版《白领》专集,效果很好。怪不得革命时期的列宁说,杂志具有战斗性。我看经营时期也一样。
B、网络化的趋势
几乎所有内刊都有电子版本,挂在互联网上,供公众和员工阅读和讨论。这可能是用google搜索“内刊”有10000个相关网页的原因。网络版的内刊最大的好处,一是互动,读者可以直接发表意见;二是只要能上网,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得到。
现在有一个可笑的现象,许多曾经为企业设计网站的公司,由于网络泡沫破灭了,纷纷改成为企业办“电子内刊”,而不叫“企业网站”,因为你一说网站,就让人感到不可靠,像泡沫一样,结果内刊这个“传统”的东西,在网上成了时髦。而不少网友又因为经常网上发表好文章,被企业内刊看中,成了“大内高手”。
有的搞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专家,比如本人,发觉帮企业办内刊是推广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最佳方式,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总是将协助企业办内刊当成一个具体服务项目,也算是见风使舵,赶上新时尚了。
我介绍了这么多的情况,也许对那些急于成为“大内高手”的人有点帮助。但你能否成为真正的“大内高手”,完全是你自己的造化了。失败了千万别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