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04.00目录:图书,政治与军事,军事,军事历史,
品牌:丘吉尔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2005年
·ISBN:7806605606
·条码:9787806605608
·版次:2005-07-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套装数量:5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布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次战争,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负力量。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卷入人口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多万,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摧毁了四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
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能够对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有较为直观的印象。我们特委托广州集成图像公司依据图书内容,选配了近200幅插图,让丘吉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美文字与精采的历史瞬间交相辉映。
作者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政治家,从他的价值观出发,自然对俄国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采取敌视态度。在中文版中,我们删节了此类仅表达作者敌意和辱责的文字。但涉及到历史事件与函件时,除了个别无关叙述的字词略有删除外,保留了内涵本身,一来它们都是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向上和向下都要衔接;二来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如何害怕和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运动。
一个战争的指挥者对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战争的回忆:作者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更是长期在英国政府中身居要职,其中许多事件他都直接参与。英国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要国家,因此,本书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亲历性,决定了本书作为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好版本,无论是从历史学、军事学角度,还是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都是不可或缺的珍宝。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作家、政治家。1940-1945年和1951-1955年任英国首相。1900年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1906年起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空军、财政、军需、陆军部大臣。为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的获胜起了重大作用,在世界史上占有一个重要席位,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2002年英国民意测验推崇丘吉尔为英国第一伟人,凌驾于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和为英国海上霸权的海军上将纳尔逊之上。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丘吉尔,出于本阶级的理念,仇视苏俄革命,视工农革命为“暴乱”,视苏维埃政权为“暴政”,一次大战后曾积极支持白俄军势力,并努力策划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因协约国不齐心,未果而终;但二次大战前丘吉尔出于本国得益考虑,则积极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在1941年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时,立即声明摇动苏抗德;可是,在1946年二次大战结束不久,丘吉尔再次鼓吹西方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时期的序幕。
媒体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全景式历史巨著!
由于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还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颁奖辞
书籍的出版可目为大事者寥若晨星,此书即为其中之一。
——《纽约时报》
真知灼见,鉴往知来,字字珠玑,在位高权重者中堪称独步。
——文森特·希恩
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想像力充溢着英雄主义,叙述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世界大事时显得游刃有余,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作品中尚属罕见。
——《纽约客》杂志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布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次战争,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负力量。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卷入人口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多万,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摧毁了四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
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能够对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有较为直观的印象。我们特委托广州集成图像公司依据图书内容,选配了近200幅插图,让丘吉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美文字与精采的历史瞬间交相辉映。
作者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政治家,从他的价值观出发,自然对俄国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采取敌视态度。在中文版中,我们删节了此类仅表达作者敌意和辱责的文字。但涉及到历史事件与函件时,除了个别无关叙述的字词略有删除外,保留了内涵本身,一来它们都是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向上和向下都要衔接;二来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如何害怕和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运动。
一个战争的指挥者对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战争的回忆:作者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更是长期在英国政府中身居要职,其中许多事件他都直接参与。英国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要国家,因此,本书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亲历性,决定了本书作为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好版本,无论是从历史学、军事学角度,还是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都是不可或缺的珍宝。
目录
第一卷 1911—1914年
前言
第一章 积压已久的愤怒情绪
第二章 大规模战争的里程碑
第三章 阿加迪尔危机
第四章 在海军部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第四十四章 罗马尼亚的灾难
我们已经知道,1916年初处于孤立地位的罗马尼亚,多么容易受威逼利诱加入日耳曼强国阵营。我们已经看到法金汉
如何把矛头转向西方对准法国,并让奥地利将矛头指向意大利,从而减轻罗马尼亚受到的敌对压力,因而它可再保持
6个月骑墙的观望态度。现在一系列有决定性的重大事件即将发生。
法金汉愚蠢地策划的两起重大灾难,8月底,第二起灾难落到了中欧帝国头上,即罗马尼亚对其宣战。尽管勃鲁西洛
夫6月初的胜利使罗对其宣战的危险步步逼近,德国为阻止危险的发生采取了重大的预防措施,但实际宣战比德国政
府预料的还要快得多,这一点令德国舆论为之震惊。一场表示愤怒与憎恶的自发运动席卷德意志帝国;德国的地位在
此关键时刻,的确比最终崩溃前的任何其他时期都更为危急。凡尔登战役仍在大量消耗德国的资源,那里即将发生最
严重的精神上的失败。索姆河之战正处于高潮,英军并未因遭受的损失而止步,继续将新的部队投入战斗,而且间隔
不久就发动可怕的攻击。德军在西线受到的压力非常沉重;凡尔登之战的失败感和在索姆河慢慢被优势兵力压倒和消
耗殆尽的感觉,影响了军队的土气。物资的消耗和战斗中的损失使德军的储备捉襟见肘。前线吃紧,严冬御寒物短缺
,德军要在此情况下挨过许多星期的危机和应付捉摸不定的局面。与此同时奥地利的失败令人注目,东方的整个南部
战线变幻莫测。俄军似潮水般滚滚向前,势不可挡。20多万捷克军争先恐后地投降敌人,并作为独立的兵团编入俄军
。意大利向伊松住河的反攻正在开展。奥匈帝国的全部抵抗力量渐渐分崩离析。此时,一支勇敢和训练有素的500000
罗马尼亚新军投向了天平的另一端,在日耳曼国家最薄弱和最易受伤害的战区参战。至关重要的罗马尼亚谷仓和油田
丧失了,连匈牙利大平原本身也岌岌可危。长期封锁的压力大伤德国民众的元气,多方面牵制并恶化了战争物资的生
产。
在此暗淡绝望之时,理解德国民众情绪的皇帝求助于战争的两个伟大军人,他们以寡不敌众的兵力长期阻止了东方敌
人的推进,在他们的眉宇间仍闪烁着坦嫩伯格胜利的光彩。8月28日,即罗马尼亚宣战的第二天,法金汉接到皇帝军
事会议主席冯·林克伯爵的通知说,皇帝陛下已决定召见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法金汉理解这是罢免他的暗示,于是马
上辞职;当晚,兴登堡任参谋长,鲁登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