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赫伯特·金迪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196 页码
·出版日:2005年
·ISBN:7208056854
·条码:97872080568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丛书名: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论丛
内容简介
在自然科学通过量子力学、基本粒子学、固态物理学和宇宙大爆炸模型获得了统一之际,社会科学,或者说人类行为科学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分崩离析,相互冲突的态势。这显然不符合科学的逻辑性要求,也为学科之间的深入交叉平添了许多障蔽。
基于近年来深化博奕理论、理性人模型的可控实验方面的进展,我们似乎可以尝试着勾勒普世化的个体行为模型,搭建初步的统一框架,为整个社会科学确立基本的中心原则。
作者简介
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1969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历任马萨诸塞州大学经济学教授(荣誉退休),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巴黎大学访问教授,锡耶纳大学访问教授,桑塔费学院讲座学者(External Faculty)等。
编辑推荐
在自然科学通过量子力学、基本粒子学、固态物理学和宇宙大爆炸模型获得了统一之际,社会科学,或者说人类行为科学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分崩离析、相互冲突的态势。这显然不符合科学的逻辑性要求,也为学科之间的深入交叉平添了许多障蔽。
基于近年来演化博弈理论、理性人模型和可控实验方面的进展,我们似乎可以尝试着勾勒普世化的个体行为模型,搭建初步的统一框架,为整个社会科学确立基本的中心原则。
目录
何谓“社会科学根本问题”?
——为“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论丛”序/1
导读:被超越的“经济人”与“理性人”/8
作者中译本序/26
寻找理性人:15个小规模社会中的行为学实验/30
解析亲社会性之谜/41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3 讨论
我们的数据显示实验对象表现出来的合作、分享和惩罚程度非常符合实
验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同时,群体间在实验行为上的真实差
异,表明了社会互动的结构和日常生活的模式存在很大的跨群体的差异。我
们如何来解释这些结果呢?
一些群体之间的差异可能源于实验实施的不同。但是我们怀疑这是否真
正地解释了群体之间在行为上的显著差异,因为实验是按照同样的方案设计
进行的,在过程和标的规模上我们都尽量使之一致。我们没有找到存在实验
者效应(experimenter effect)的根据。我们的实验对象也有可能认为他们
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开的。然而在大量的实验中,事后我们和参与者进
行了交谈,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最后,参与者可能认为是在进行重复的互
动,尽管我们声明实验只进行一次。但我们并不认为这个解释是强有力的,
因为在发达经济体(advanced economies)中所-做的实验说明实验对象对博
弈的理解是准确的,那些在最后通牒博弈中拒绝一个正的出价的人,在回答
实验者的采访时通常并不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并且坚持在最大化货币支付
之外还有别的目标。
为什么许多受试者愿意分享资源并且在匿名的一次性互动中选择代价不
菲的互惠行为?鲍尔斯等人提供了一个比我们在这儿所提出的更加宽泛的解
释。我们怀疑对这些行为较合理的解释是环境暗示了情感上的反应,这些反
应又导致了我们观察到的行为。例如,许多来自发达社会参加最后通牒博弈
的回应者,在面对极低出价的时候,有一种情绪上的冲动去报复那些不公平
的提案人,就像受试者在真实生活的讨价还价中的行为一样。类似地,在最
后通牒博弈中,拒绝超公平支付的新几内亚回应者的担心也许和他们日常生
活中被赠与一个意外礼物时的担忧是相同的。
是什么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对特定环境的反应?一个主宰着基因分
布和文化习俗的长期演化过程,可能导致每个种族中的大部分人在某个特定
情况下的行为是稳定的,例如与他人分享收益,或者惩罚不公平的行为,就
像我们的实验对象所做的那样。一份最近的文献报道,在接近早期人类的社
会和自然环境下,亲社会的行为会在人口中扩张,即使开始的时候这种行为
是很少见的(Bowles et al.,2001)。
P37-38
点此购买报价¥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