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宝洁(中国)的16年历程,巨人曾经历过失意和曲折,相对于中国日化市场的大幅扩容,宝洁(中国)在2003年的75亿元主营业收入也只是重返自身的业绩高峰。在日化市场品牌格局的多元化演变中,宝洁的失意远不止于飘柔洗发水市场占有率的从60%降至40%,也不止于由低端市场冲进十强的本土企业对自已形成的合围之势,还有品牌模式面对新时期市场环境和战略取向的缺失,因此宝洁不得不开始修缮僵化单薄的品牌体系和经营格局。
品牌模式的演变
宝洁被称为品牌“巨富”。作为一家国际性综合洗涤品生产经营公司,它的经营特点一是种类多,从香皂、牙膏、漱口水、洗发精、护发素、柔软剂、洗涤剂,到咖啡、橙汁、烘焙油、蛋糕粉、土豆片,再到卫生纸、化妆纸、卫生棉、感冒药、胃药,横跨了清洁用品、食品、纸制品、药品等多种行业;二是宝洁采用多品牌的品牌战略,比如在我国市场上,香皂用的是舒肤佳,牙膏用的是佳洁士,卫生巾用的是护舒宝,仅洗发精就有“飘柔”、“潘婷”、“海飞丝”三种品牌。正是这种战略使得宝洁成为如今世界当之无愧的“品牌大户”,其旗下拥有300多个品牌,而且这个数还是已经经过整合之后的数。宝洁的多品牌战略是以强化品牌区隔来实现的,一直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
但后来的品牌格局演变证明了宝洁的品牌管理模式有缺陷。传统的单品牌进行品类、功能细分,同样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群的独特需求,而且发挥出强大的资源平台集约效应,顺畅地进行品牌延伸和市场扩张;而多品牌在传播成本上的巨额开销和品牌资源不易形成合力对品牌资源造成的浪费,使包括宝洁、联华利华在内的外资企业开始削减品牌数量,并限制新品牌向中国市场的引入。
品牌传播优势渐失
宝洁在中国市场经过1988~1997年的高速成长之后,令人称道的品牌传播策略已经逐渐失去优势,以至于在外资新贵和本土品牌的合围下,显现市场份额流失、品牌老化的迹象。
近十余年来,日化企业的广告大战一直在演绎着极为相似的“宝洁版”。以洗发水为例,美女明星、美发专家、瀑布般长发……模仿对于二三线品牌非常具有实际意义———制造类似印象、迎合领导品牌培育的大众品位,短期内即可缩小差距,达到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而宝洁近年来并没有在品牌传播上进行高水准创新,于是其品牌传播优势几乎只剩下频度和口号“宝洁公司,优质出品”。如果你的品牌广告因为过多的常规认知元素而遭遇同质化,则需要放弃部分常规认知元素而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区隔目的。
对顾客使用价值的理解不再独特
1988年进入中国之初,宝洁在“独特理解顾客使用价值”的品牌理念下,以全新的多品牌模式征服了中国消费者和日化企业,但由于低端商品和低端技术的行业属性,这种技术开发优势和品牌精神很快失去“独特”性。宝洁在前方进行产品使用价值开发和消费理念培育,竞品则跟随其后迎合宝洁唤起的新需求。换言之,宝洁创造了一个可供公共使用的品牌理念,而在此后日化行业不断涌现出更为先进的品牌理念模型时,宝洁则表现出创新的乏力和单调,相比之下,本土品牌反而时有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