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0.20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广播电视,编辑、写作与播送业务,
品牌:李晓华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页码:205 页码
·出版日:2000年
·ISBN:7810048090
·条码:9787810048095
·版次: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32/0开 0开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发声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媒体推荐
序
·张 颂·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研究,至今仍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就深度广度来看,也还是前进道路上的现实追问的简约回答。正是这种状况,为孜孜以求的探索者提供了反思与前瞻的开阔空间。
这个空间可以说存在着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类似人际交流的生存空间,人们为求生存,求温饱,在社会的结节点之间进行生存方式的对话,用平面的语言叙述个体的人生体验;第二个层面,属于社会交往的规范空间,人们为求发展,求富足,在功利的编织带当中进行生命活力的竞争,用标准的语言打破隐形的大小樊笼;第三个层面当是文化诉求的审美空间,人们为求和谐,求高远,在愉悦的百草园里面追寻理想境界的三味。这三个层面,都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敞开了宏观把握与微观辨析的大门。
但是,人们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认识,由于“重文轻语”现象的长期存在,往往只看第一个层面,过高评价日常口语的交际价值;对第二个层面的重视,是近些年的事,而且多是被动的。至于第三个层面,似乎是水中月、镜中花,被当作理论研究中的故弄玄虚之笔,实践中不可及,也不必望。这说明,我们的理论研究还有稚嫩之处,缺乏吸引人、说服人的力量。
筚路蓝缕的研究者依然乐此不疲,李晓华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有中国语言文学的功底,又热心于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教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不论是他自己攻读硕士期间,还是他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大量积累、研究理论资料和实践例证,都是他学术活动的重心。
尽管可以借鉴的文字很少,描述欠详,又多为间接,可充例证的实践材料更需听辨、分析,研究难度很大,李晓华却能广采博收、除旧布新。特别是在超越了一般语音学、发声学的成果。以发声艺术为逻辑起点进行新的开拓的过程中,他的“中介”学术观得到了切实的表述,明前人所未明,发前人所未发,填补了发声艺术的空白,更开辟了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学术研究的新思路。
进入学科领域艺术层面的发声学理论,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理论,在实践中便于认知的常在两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可以然。“中介”观,把两端连结起来,形成可以把握、可以操作的有序链条,达到互通、互动、互补,其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不言而喻。如调气,把韩愈提出的“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把文气与语气的关联解说得相当明白;如胸支,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强调了情感、声音起伏的机枢,切中肯綮;如吐词,使由字到句之间的动态过渡更加清楚,突现了汉语具象铺排的特征。这三点,恰是“用气发声、吐字归音”的“诀窍”所在,同时,也是建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的重要基石。
“中介”学术观的阐发,具有从微观到宏观、从承前到启后的语言哲学意义。这本书以语育传播中的发声为核心。又不圃于发声视域;进入艺术范围。又不失基础习得;既保持了文化内涵的审美高度,又提升了人际交流、社会交往的现实品格,使读者、应用者可望又可及,无疑,会召唤逃离者归之、远离者趋之。人们还能说我们的理论研究脱离实际、故弄玄虚么?
诚然,中国播音学包括发声学的成熟和发展仍要假以时日,但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成果,不正是在一个接一个的追问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获得的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六十四章》)
……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简况
第二节语言发声基本原理
第三节语言传播发声的特点
第四节语言传播发声艺术学习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调气
第一节气息控制
第二节气息调节
第三节气感把握
第四节气随情变
第二章胸支
第一节胸支解析
第二节胸支把握
第三节胸支调节
第四节胸支运用
第三章吐词
第一节吐词原理
第二节汉语特点
第三节吐字归音
第四节吐词要领
第五节吐词运用
第四章圆声
第一节圆声原理
第二节共鸣控制
第三节圆声方法
第五章嗓音保健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气息控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控制性与自如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气息控制,强调的是控制性;气息调节,强调的是自如性。控制性是指从客观要求角度,对气息的支配能力。自如性是指从主观可能角度,气息对感情、声音的适应能力。如果只有控制性而无自如性,气息就会带有明显的僵化状态。必须善于调节气息,才能在深广的范围内把握自如状态,实现自如的控制性。没有控制性就失去了确定性,成了随意运动;而没有自如性,控制性也就失去了主动性,成了机械运动。
在控制性与自如性的对立统一中,二者的不平衡性值得我们注意。尽管我们力图使它们能够融为一体,浑若天成,但在实践中,二者往往若即若离,此起彼伏。控制性与自如性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无止境的;它们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我们总是在认识不平衡、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力求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有的时候似乎达到了某种平衡,但仍会存在不平衡的细小差异,需要我们留心分辨,以便向更高一级努力。
在气息训练的不同阶段,控制性与自如性的不平衡有多种情况。一般地说,初学阶段,对气息缺乏正确的控制,自如性过多,给人以模糊、轻率之感。学了一段后,由于不能全面掌握,显得控制性过强,给人以做作、不纯熟之感。此后,经过多次反复,理论上的明晰,实践上的体会,调节能力逐步增强,便可以达到初步的平衡与统一。我们可以说,控制性过多,是脱离纯“自然”状态的开始,不必过分担心。这时只要注意调节能力的锻炼,加强控制性中的自如性,就能够在不平衡中寻求到平衡,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四、气息调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肌体压松弛
气息要运动,就要通畅,要通畅,身体各部分就要松弛。松弛当然不是松懈,而是指在精神高度集中、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情况下,身体各部分的肌肉不僵持、有弹性。并非要紧就全紧,要松就全松,要紧就自始至终地紧,要松就从头到尾地松。在语言传播发声中,有紧有松,时紧时松才是“松弛”。只有状态松弛,气息才能畅达,才能有强弱、疾徐的自如变化。
2.气息须通畅
通畅,意思是说在丹田与唇舌之间气息的流动没有障碍,没有做作的外力干扰,气息的深浅、多少、快慢,都不过、不欠。丹田过紧会使气息滞而不流,丹田无力会使气息散而无力;两肋过开易导致气息僵持,两肋过闭易导致气息短促;两肩端起,息显得浅;腹部鼓起,气息显得空。要通畅,就要使两肋下端(或后腰两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