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报价¥23.30|图书,文学,四大名著及研究,红楼梦,评论研究,余英时

王朝王朝水庫·作者佚名  2008-05-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23.30
目录:图书,文学,四大名著及研究,红楼梦,评论研究,

品牌:余英时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229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806818944

·条码:9787806818947

·版次:2006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曹雪芹所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所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学考证的对象,后者则是本书特别关注之所在。汇集美籍著名学者余英时教授研究《红楼梦》的八篇专论,考证缜密,论述生动,对把握《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探寻曹雪芹的思想轨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取其中一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为全书之名,实涵有两重意思。第一是“两个世界论”为全书的中心理论,其他诸篇多少都是环绕着这一中心而产生的。第二是我曾指出,不但《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曹雪芹所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所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学考证的对象,后者则是本书特别关注之所在。《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是分不开的,红学研究中的两个世界也同样无法截然划分。所以本书中有几篇讨论曹雪芹生平和所谓“脂批”的文字正是属于传统红学考证的范围。

作者简介

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930年生,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儒大学历史学博士一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讲座教授:200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著作包括《汉代中外经济交通》(英文)、《后汉的生死观》(英文)、《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 、《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现代儒学论》等多种。

媒体推荐

书评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汇集美籍著名学者余英时教授研究《红楼梦》的八篇专论考证缜密,论述生动,对把握《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探寻曹雪芹的思想轨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编辑推荐

《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曹雪芹所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所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学考证的对象,后者则是本书特别关注之所在。汇集美籍著名学者余英时教授研究《红楼梦》的八篇专论,考证缜密,论述生动,对把握《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探寻曹雪芹的思想轨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增订版序

自序

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眼前无路想回头——再论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兼答赵冈兄

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文字因缘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

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

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

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清”与“浊

”,“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我们

可以说,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把握到这条线索,我

们就等于抓住了作者在创作企图方面的中心意义。

当然,由于曹雪芹所创造的两个世界是如此的鲜明,而它们的对比又是

如此的强烈,从来的读者也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

在最近50年中,《红楼梦》研究基本上乃是一种史学的研究。而所谓红学家

也多数是史学家;或虽非史学家,但所作的仍是史学的工作。史学家的兴趣

自然地集中在《红楼梦》的现实世界上。他们根本不大理会作者“十年辛苦

”所建造起来的空中楼阁——《红楼梦》中的理想世界。相反地,他们的主

要工作正是要拆除这个空中楼阁,把它还原为现实世界的一砖一石。在“自

传说”的支配之下,这种还原的工作更进一步地从小说中的现实世界转到了

作者所生活过的真实世界。因此半个世纪以来的所谓“红学”其实只是“曹

学”,是研究曹雪芹和他的家世的学问。用曹学来代替红学,是要付出代价

的。最大的代价之一,在我看来便是模糊了《红楼梦》中两个世界的界线。

1961至1963年之间,大陆上的红学家曾热烈地寻找“京华何处大观园”。这

可以说是历史还原工作的最高峰。这就给人一种明确的印象,曹雪芹的大观

园本在人间,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红楼梦》里的理想世界被取消了,正

像作者说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也并不是没有人特别注意到《红楼梦》中的理想

世界。早在1953或1954年,俞平伯就强调了大观园的理想成分。以想象的境

界而论,大观园可以是空中楼阁。他并且根据第十八回贾元春“天上人间诸

景备”的诗句,说明大观园只是作者用笔墨渲染而幻出的一个蜃楼乐园。俞

平伯的说法在红学史上具有库恩(ThomasS.Kuhn)所谓“典范”(

Paradism)的意义。可惜他所处的环境使他不能对他这个革命性的新观点加

以充分的发挥。1972年宋淇发表了《论大观园》,这可以说是第一篇郑重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3.3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