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傅国涌
基本信息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249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35432387
·条码:9787535432384
·版次:2006年2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份报纸或者一所大学,等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承载了过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历史、文化与道德的场域中充满张力,并在大众传媒的合力策划中被推上历史文化的顶峰。
我们只是怀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时代所给予的道德光环必然得接受时代的严正评判。在这个信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坚强地说:“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
金庸是个神话,他被网络评为20世纪“文化偶像”之一不是偶然的,既然在一个商业化时代,他的武侠小说在大众中有着广泛的市场,借助电视连续剧的推波助澜,他的娱乐作品几乎已被主旋律化,成为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旗帜的样板。何况他又是两岸三地的座上客,足迹所到之处无不冠盖云集,风光无比。这样的金庸不被神化才是一件怪事。分享金庸大餐正成为世俗化中国的一道风景,从形形色色的金庸文化产品到尚未面世的“金庸酒”,金庸产业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编辑推荐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份报纸或者一所大学,等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承载了过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历史、文化与道德的场域中充满张力,并在大众传媒的合力策划中被推上历史文化的顶峰。
我们只是怀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时代所给予的道德光环必然得接受时代的严正评判。在这个信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坚强地说:“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
目录
偶像的黄昏:从金庸到“金庸酒”
—一兼谈金庸与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的难产
另一个李敖
张元济:力倡“中华民族的人格”
“羊性”、“狼性”与心中的“鬼子”。
——我看《鬼子来了》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一个在皇权下匍匐了数千年之久,没有经历过长期启蒙洗礼的民族,即使作为其精华的知识分子,要想在人格层面步出中世纪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从古代到近代的精神转型实际上没有最终完成,“五四”还是一个未结束的题目。金庸的选择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要成就现代人格是何等艰难。他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守护“文人论政”的理想,但最终没有脱出儒家民本思想的窠臼,只能在传统思想资源中寻找内心的平衡。他是个典型的人世的儒家文人,却喜欢出世的道家、佛教,在道的逍遥、归隐和佛的空无、超脱之间,不断地寻求精神世界的平静、自足、自得和超越。
他熟读《资治通鉴》等中国历史典籍,对专制权力有着一针见血的认识,他的武侠小说在寻找人间正义时,曾把希望寄托在“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身上,但最终他意识到拯救苍生的使命只能由康熙这样的开明君主来担负。他对挣扎在苦难中的人民有着天然的同情,他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乱世痛苦,他向往太平盛世,他是一个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他要在传统中为苍生寻找摆脱苦难的道路,既然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侠是虚构的,那么除了康熙之类的明君,还能指望什么来普度众生呢?最近他对记者说正在以“人民性”的观点来写一部通俗的《中国通史》,他对宋朝皇帝不要宰相在宫殿上下跪津津乐道,对盛世充满向往。对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好官的赞美是他的“人民性”最生动的体现,他对奸臣、昏君的恨和对明君、清官的爱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他所说的“人民性”不是指每一个独立的活的生命个体,与一切具体的人无关,“人民”在他这里无非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类似于长城上的那一块块砖,是相对于朝廷、王室而言的芸芸众生,是“民为贵”的“民”,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水”,细读他的武侠小说,也常常是以儒家温情脉脉的人性关怀取胜。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悲哀不是孤立的,或许也是多数没有走出传统的知识分子们群体的悲哀。
P27
点此购买报价¥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