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P2P应用热火朝天,因其对网民“下载大容量信息”需求的良好满足,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虽然与此同时网络运营商对其恨之入骨)。然而,我发现P2P的中文名称混乱不堪,“端到端”、“点对点”,五花八门。的确,大家都在说同一个事,而许多人(甚至包括“专业人士”和“权威人士”)不经意间却犯下了“概念错误”。
我们知道,P2P“还原”为英文是Peer-to-Peer,那么究竟是什么?
P2P技术的本质是不依赖集中式的内容服务器,在用户终端之间“下载”数据,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思想体现,是Web2.0的应用之一。P2P使服务器端摆脱了带宽、并发等方面的压力,使得进行下载操作的用户的感受度提升,而且,参与的用户越多,效果就越好。当然,P2P系统并非完全没有服务器,而是弱化了服务器的“强势地位”,服务器只承担原始拷贝的分发、下载种子的管理、用户群组的协调等工作。
因此,首先,“端到端”(End-to-End)的说法是错误的。否则,P2P就应该是E2E还差不多!也许是被“用户端”、“客户端”中的“端”字误导了。实际上,属于Web1.0的FTP等传统下载技术中,用户终端一律向服务器获取(下载)信息,同样属于OSI的“端到端”通信!
其次,网络技术中的确有“点对点”(Point-to-Point)的说法,比如拨号上网中常用的PPP协议,就是“点对点协议”的简称。但“点对点”通信模式指的是“两台直接通过通信线路互连的设备”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两台设备间一般只有“信道”,而不能有网关设备的隔离,即是“背靠背”(Back-to-Back)的。所以,我们谈论的“此P2P”显然不是“点对点”的“彼P2P”。
在P2P体系中,享受着下载信息快乐的用户,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其他用户服务,这时,他就承担了“服务器”的职责。“需求者”同时是“供给者”。执行下载操作是“权利”(Right),而提供下载服务是“义务”(Duty),权利和义务被很好地统一起来。
由于P2P是用户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故他们是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不像客户机-服务器之间是“主从”(Host-Slave)关系。Peer-to-Peer正是描述了这样的关系:对等实体通信。在OSI中,Peer指的是“对等协议层”,而这里,只不过更多关心的是实体。
于是,问题已经很清楚了,P2P被翻译为“对等通信”、“对等传输”才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