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6.10目录:图书,科学与自然,科普读物,其他科普读物,
品牌:魏格纳
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79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301095570
·条码:97873010955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丛书名:科学素养文库
内容简介
德国A.L.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第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作者简介
1880年11月1日魏格纳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理查德(Richard)福音派新教会的传道土,兼任柏林孤儿院院长。魏格纳的哥哥库尔特是位自然科学家,姐姐托尼是位画家。
青少年时代的魏格纳勤奋好学,曾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鲁克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又称柏林大学)学习。1905年他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以天文学家的身份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但是他更喜欢气象学,那时的气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媒体推荐
书评
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编辑推荐
德国A.L.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第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目录
弁言
《海陆的起源》导读
序
第一篇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1章 大陆漂移学说
第2章 与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这两个大陆连同格陵兰一起原是连接为一个陆块的,到了白垩纪末,它
们才被格陵兰附近的一个枝状断裂所扯破,更北一带则到了第四纪时才破裂
,以后大陆块就彼此漂移开来。
必须说明的是,在这本书里,凡是为浅海所淹没的大陆棚,我们都看作
是大陆块的一部分,所以陆块的边界在很多地方并不以海岸线为准,而是以
深海底的陡坡为准。
同样,我们认为:直到侏罗纪初期,南极大陆、澳洲、印度与南非洲还
是相连接的。它们并和南美洲一起接合为一个单一的巨大陆块(虽然有时候
部分地区为浅海所淹没)。在侏罗纪、白垩纪与第三纪时它分裂为破碎的小
块,然后各自向四方漂散。第1、第2图中的三张复原图就表示着这些陆块片
分别在石炭纪后期、始新世和第四纪后期漂离的经过。至于印度,情况稍有
不同。它原来是以一个长形的地带和亚洲大陆相连接的(虽然它大部分确曾
被浅海所淹没)。自从印度一方面与澳洲分离(在下侏罗纪),另一方面和马
达加斯加岛分离(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后,由于印度不断地逐步移近亚洲
,长形地带与亚洲的连接部分才一再压缩褶皱拢来,形成今日世界上最巨大
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以及亚洲高原的许多褶皱山脉。
在别处,大陆块的移动和大山系的起源也有着因果联系。南北美洲在向
西漂移中,由于受到古老的冷却的坚硬的太平洋底的阻挠,它们的前缘部分
就褶皱成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从阿拉斯加一直伸延到南极洲。澳洲陆块(包
括仅为陆棚相隔的新几内亚在内)的情况也是一样。年轻高大的新几内亚山
脉形成于陆块移动方向的前缘。如附图所示,这个移动的方向在它和南极洲
分裂的前后是不同的。当时东海岸是移动方向的前缘。接着,在靠近这个海
岸前方的新西兰山脉也褶皱起来;其后由于移动方向的改变,这带山脉就脱
落在后方,成为花彩岛。今日澳洲东部的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 Mts.)
形成年代更早,它形成于澳洲与南极洲分离以前的陆块移动前缘。它和南北
美洲较古的褶皱即所谓前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系的基础)是同时代的产物
。
除了向西漂移以外,我们也看到在大范围内陆块向赤道的冲击。巨大的
第三纪褶皱带的形成就和这个运动有关。这个褶皱带从喜马拉雅山延伸为阿
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当时这些山地是位于赤道带以内的。
上述新西兰古海岸山脉脱离澳洲陆块而形成花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