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标准COM和CORBA论长道短
组合软件是新一代软件技术发展的标志,它的提出很自然,为了提高软件生产力、不草率地开发应用程序、设计开发人员应尽可能地利用可重用的软件组件、组装构造新的应用软件系统。
追根求源,由软件模块组件组织合成软件的思想早在70年代就已提出了,函数就是一种组件,函数通过参数来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变化,Ada语言的模块package就是一种组件,实现了内部细节掩藏,模块通过接口规范说明进行连接和组装,package还提供了类属机制,使模块通过类属参数,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变化。但是,传统软件系统结构的局限性,以过程为中心设计的功能模块,其扩充和复用的能力都较差,对模块进行应用重组的困难很多。从80年代开始的面向对象技术的研究,使组合软件又萌发出新的生命力。面向对象的软件,以数据为中心设计,对象类既具有模块的封装性和类属等特性,还具有继承特性
,极大地提高了类的可扩充性和可再用能力。对象类较之于传统软件的功能模块而另具有的优点是:
(1)易于理解,具有完整的语义特征;
(2)易于扩充和修改,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3)易于构造组装,具有规范的外部接口。
开发应用组件必须遵循标准,以保证软件组件的互操作性,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程序设计风格的、不同编程语言的、不同操作系统的、不同平台上的软件或软件部件才能进行交流与合作。为此,OMG(ObjectManageGroup)提供了一个对象标准CORBA,它定义了一个网连对象的接口,使得对象可以同时工作。基于CORBA的对象请求代理ORB为客户机/服务器开发提供了中间件的新格式。
令人称奇的是,作为OMG成员的微软公司却撇开CORBA而另辟了COM(ComponetObjectModel),即组件对象模型,并把COM定位成基于对象的软件开发模型,尽管COM被认为是微软鼓噪出来的技术,但支持COM的开发工具却不断增多,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微软,包括VisualBasic和VisualC++。
面对组件领域内缺乏一个统一的、用于开发应用组件的标准这种局面,开发人员应怎么办呢?COM和CORBA谁更胜一筹?本文先介绍CORBA和COM,然后分析比较这两个标准及其组件的优劣势,相信读者在读完本篇文章之后,会
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取舍定笃。
一、公共对象请求代理结构:CORBA标准
全球性网络使线上的所有设备和软件成为全球共享的浩瀚的资源,计算机环境也从集中式发展到分布式环境,开放式系统的发展使用户能够透明地应用由不同厂商制造的不同机型不同平台所组成的异构型计算资源,因此,分布式处理和应用集成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共同要求,那么什么是分布式处理和应用集成呢?它们的功能和关键技术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分布式处理和应用集成就是指在异构的、网络的、物理性能差别很大的、不同厂商的、不同语言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共享的分布式系统,并且能够有效地进行应用系统和分布式处理的集成。分布式处理的关键在于定义可管理的软件构件,即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对象”。应用集成的关键在于为跨平台、跨机种、跨编程语言的产品提供统一的应用接口。OMG组织针对当今信息产业的要求,公布了CORBA标准,即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这是一个具有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的分布式面向对象的应用标准。
CORBA的结构见下图:
CORBA的核心是对象请求代理ORB,它提供对象定位、对象激活和对象通讯的透明机制。客户发出要求服务的请求,而对象则提供服务,ORB把请求发送给对象、把输出值返回给客户。ORB的服务对客户而言是透明的,客户不知道对象驻留在网络中何处、对象是如何通讯、如何实现以及如何执行的,只要他持有对某对象的对象引用,就可以向该对象发出服务请求。
CORBA允许用户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提出对象请求:
1)静态调用:
通过给定接口的存根,在编译了对象代码后,进入客户端的程序。因此,静态调用必须在编译时就知道对象及其类型。
2)动态调用:
通过ORB的动态调用接口DII,在运行时生成访问对象的代码。
不管客户以哪一种形式提出请求,ORB的任务是:找出所要对象的位置,激活该对象,向对象传递此请求。对象执行所请求的服务后,把输出值返回给ORB,然后再由ORB返回给客户。
CORBA的重要概念是:
1.对象连接
CORBA广泛地支持对象的实现,在单服务器系统中也可以实现由接口定义语言定义的接口。ORB的灵活性既可以直接集成已有的应用,又不会使新对象受某些原则的制约。
对象连接提供了有不同类型对象实现时,使用ORB服务的方法,服务包括:对象引用、方法调用、安全控制、对象实现的激活与静候等。
2.接口定义语言(IDL)
CORBA用IDL来描述对象接口,IDL是一种说明性语言,它的语法类似于C++。
IDL提供的数据类型有:基本数据类型、构造类型、模板类型、和复合类型、操作说明。这些类型可以用来定义变元的类型和返回类型,操作说明则可以用来定义对象提供的服务。
IDL还提供模块构造,其中可以包含接口,而接口是IDL各类型中最重要的,它除了描述CORBA对象以外,还可以用作对象引用类型。
IDL提供了接口继承性,派生接口可以继承其基类接口所定义的操作与类型。IDL的接口继承性有其特殊性,此处不赘述。
总之,CORBA的IDL是一种说明性语言,描述面向对象系统开发所遵循的接口与实现相分离的基本原则。
3.动态调用接口
把IDL说明编译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实代码后,客户可以调用已知对象的操作。在某些应用中,用户并不了解应用接口编译信息,但也要求调用对象的操作,这时就要动态调用接口来调用用户的操作了。例如,图形用户接口应支持用户浏览接口公共库,以获得每个对象所支持的操作信息,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从浏览对象中挑选出所需的对象操作,具体的对象操作的调用实际上是用动态调用接口来完成的。
4.接口公用库
接口公用库持久地存储IDL的接口说明,借助于接口公用库,可以实现对象继承性层次结构的导航,并且提供了有关对象支持的所有操作的描述。接口公用库最常见的功能是为接口浏览器提供信息,帮助应用开发者找出潜在的可重用的软件部件。ORB可以利用接口公用库检查运行时的操作参数类型,但接口公用库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类型信息,为动态调用接口发送请求提供信息支持。
二、组件对象模型:COM标准
COM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与CORBA抗衡的产品,在设计开发COM时,微软把COM定位成基于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型,旨在促进软件的互操作性,实际上它是基于OLE的组件标准,COM采用了OLE的对象请求代理,定义了OLE组件对象及应用之间的接口。
COM所涉及的重要概念有:
1.COM接口
COM的应用程序之间以及应用程序与系统之间是要相互交流信息和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的函数实现的,这些函数就叫作“接口”或“界面”。COM接口是组件与组件之间缔结的契约,提供了特定层次上的服务或功能性。
COM接口提供了以下的便利:
·无需重新编译,对象就可以增添新的功能;
·能够透明地向另一个过程或另一台机器上的对象发送RPC调用;
·诸如C、C++、Pascal、Ada和Smalltalk等凡是支持指针结构并通过指针能显式地或隐式地调用函数的程序设计语言都能够创建并使用COM对象。
COM定义了一种特殊的接口IUnknown来实现一些基本功能,所有对象均支持此基本接口,该接口的方法是QueryInterface,它允许对象的用户在运行时动态地确定COM对象是否支持某一个接口。
COM的接口定义语言是COM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它是OSFDCE所采用的IDL的一种简单扩展,DCE,即分布式计算环境,是OSF(Open Software Foundation)组织提供的一组独立于各平台的中间件服务,它使得分布的应用程序得以协调运行。
开发人员可以使用COMIDL来创建对COM对象的接口方法的说明。
2.用GUID来标识对象和接口
未来的分布式对象系统可能大到拥有数百万个接口,而软件的组成部件是必须唯一标识的。在大型复杂系统中,如果仅用便于人类阅读的名称来标识组件的话,那么几乎是100%要出现名字冲突现象的。为了避免这种事件的发生、解决名字冲突问题,COM采用了全局唯一的标识符GUID(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每个GUID都有128位整数并能确实保证标识符在空间世界和时间世界中的唯一性。COM的GUID和OSFDCE的UUID(Universally Unique Idenfifiers)是完全等同的。
3.摒弃继承性而采用聚类
微软认为在松散耦合的、分散的、逐步改善的对象系统中,继承性是造成很多麻烦的根源,但微软也承认如果程序设计人员都能控制继承性层次,那么实现继承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技术,且紧耦合也不会带来太多的麻烦。不过微软还是认为在实现层次上看,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契约是不言明且有二义性的,当父或子组件改变了实现,那么与其有关的组件的行为就成为非定义行为了。
COM提供了两种机制来取代实现继承性,这两种代码重用机制叫作抑制/代理和聚类,在前一种机制中,一个对象(外部对象)只要把内部使用的对象当作服务提供者来使用就可以使自己(外部对象)成为其他对象的客户了,外部对象的客户是绝不能看到内部对象的,这就是说某个对象的内部对象对于该对象的客户来说是完全隐藏的,这正是封装性的体现。
在聚类机制中,一个聚类对象实际上是一个合成对象,由外部对象和内部对象合成,外部对象把内部对象直接呈现给外部对象的客户,这时内部对象就象外部对象中的一部分一样,所以说聚类机制是一种特殊的抑制/代理机制。
4.本地透明性和远端透明性
COM允许客户透明地与对象通讯,客户在与对象通讯时并不知道对象在何处,客户访问对象完全是通过接口指针的,指针当然是在过程中的,而且每一次对接口的调用都要先与过程中的一些代码打交道。如果对象是在过程中的那么就可以直接调用该对象,若对象在过程之外,那么调用先与COM提供的代理对象打交道,产生一个远程过程调用,以调用其它过程中的或其它机器上的对象。
5.COM库
COM的核心就是规范说明对象及其客户的接口,COM本身也包含了一些系统级的代码,因此COM也有自己的实现,COM库就是系统组件,提供了COM机制。微软公司在Windows平台上的COMOBJ.DLL就是COM库的实现,WindowsNT和Windows95平台上COM库的实现是OLE32.DLLE。
三、COM与CORBA的比较
这两种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实现接口的方式:COM规定了一系列组件必须实现的接口,组件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经由这些接口,所有这些接口都必须由基接口IUnknown导出;CORBA则不规定基类,各厂商可以根据自己
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类。
CORBA标准没有关于引用实现的规定,这是OMG考虑到各厂商切身利益而故意忽略的,而没有关于实现细节的明确规定这既是一大优点同时也是具有很多局限性的,因为在为厂商提供实现灵活性的同时,也招致了许多麻烦。如
无法统一管理、ORB不兼容、和缺乏可移植的服务器等问题。与此相反,COM则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实现细节,但这种严格控制也能导致不良后果:解决方案不是最优方案。
COM与CORBA另一差异在于对实现继承性的不同处理,实现继承即是面向对象技术利用类层次中而实现的类的继承。接口继承性是指能够不依赖类层次而重用对象接口的能力,它体现了OO中的封装性的概念。微软则不以为然,它认为把实现继承应用到相互作用的对象模型中去是不恰当的,所以COM只支持接口继承而不支持实现继承。
IBM则声称一个真正的面向对象系统必须支持实现继承性,IBM在其SOM中实现了实现继承性。SOM是CORBA家族中的第一个成功产品,它诞生于1991年,IBM认为SOM是面向对象的,而COM则是基于对象的。
关于COM和CORBA这两大标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产品的级别和产品的种类。CORBA有许许多多的产品,支持跨网络的对象的相互作用。微软的OLE是COM产品,但它还不支持跨平台的对象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Microsoft身为OMG成员却不支持CORBA标准而另辟COM标准,使COM成为CORBA及其已实现组件OpenDoc的直接竞争者。由于OMG的其他成员都没有把桌面软件作为战略重点,加上微软在桌面软件行业中已成为事实的霸主地位,COM实际上就成为桌面市场的工业标准。Digital已决定把COM移植到OpenVMS和OSF/1平台上,并建造沟通COM和CORBA的桥梁。微软正雄心勃勃地发展WindowsNT操作系统,以图取代UNIX操作系统在服务器领域的地位,鉴于微软的实力及其市场占有率,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在几年后,微软的愿望成为现实,大多数服务器厂商以WindowsNT做为服务器品质操作系统,那么分布式COM也就成为分布式互操作对象领域中的主角了。对于许多应用和开发环境来说,为了平衡基于组件开发的优势,COM可能
是明智的选择,在软件愈来愈复杂和专用的今天,基于组件的开发是不破坏整体性而控制软件复杂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