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User {
}
.Title {
FONT-FAMILY:
}
.SubTitle {
FONT-FAMILY: FONT-FAMILY
}
.IntroTitle {
FONT-FAMILY: FONT-FAMILY
}
.SmallTitle {
FONT-FAMILY: FONT-FAMILY
}
.Author {
FONT-FAMILY: FONT-FAMILY
}
.Source {
FONT-FAMILY: FONT-FAMILY
}
.Abstract {
FONT-FAMILY: FONT-FAMILY
}
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代表——软件产业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为社会各界看好。记者最近在广东各地采访时却发现,由于缺乏长远的市场意识,这一“朝阳产业”的许多企业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生产,其研发、生产、质量监测等各方面亟需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广东软件产业的发展的确引人瞩目,以广州为例:全市从事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的企业1000多家,6家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企业,30家被列入广东省重点软件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20家。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软件产品脱颖而出,西码、新太、中望等规模较大的软件企业已在市场上打响了牌子。特别是有“南方硅谷”之称的广州天河软件园,自1999年12月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一年多时间就吸引600多家企业入驻,形成了极大的产业集聚力和辐射力。
然而,据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省从事软件及相关产业的工业企业超过4000家,但大多数都是几个人到几十人的小公司,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及较大规模的并不多。除了专业软件公司外,许多应用部门,如海关、邮电、外贸、银行、公安、交通、商业、房地产、教育、出版业等也加入到软件市场的争夺中,利用行业“优势”,“开发”本部门市场。
一些专业人士指出,广东软件业表面看来相当繁荣,但却存在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大多数软件企业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开发多,具备长远规划和发展实力的少,压价削价竞争激烈。广东软件企业大多是以工程应用软件开发为主,很多时候是走定制之路,仅供个别场所应用。这条路子虽然利润较高,而且不用担心仿制,但产品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只能处于小作坊式的手工制作阶段,根本形成不了产业化的规模生产。
缺乏长远的、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市场意识是目前众多软件企业的“致命缺陷”。据了解,由于我国国内市场对软件的需求量很大,大多数软件企业都只有“国内市场”概念,而国内企业对软件的要求不高,基本上是能用就行,导致软件企业普遍对产品质量检测不重视,极少通过国际通行的软件业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据统计,该园企业的软件产品能通过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不到10家。
软件业有句流行语:“说变就变,不说也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软件技术与市场瞬息万变,相对滞后的市场观念无疑对软件业的发展造成很大障碍。
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由于缺乏与发达国家相衔接的软件制式及被认可的质量标准,我国现有软件产品出口障碍多;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在即,国际具相当实力的大型软件企业正纷纷涌入并分食中国市场,这对国内软件企业来说必将构成极大威胁。
目前,不少软件企业已开始注重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积极申请国际质量认证,引进国际资本与技术、扩大产品出口,在管理与运行上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车晓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