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在民间话语系统里属于石头的硬玉,并不具备在全球金融市场替代货币的流通性,却可以在中国古玩市场、艺术品拍卖市场甚至马路边的地摊上制造神话,在近三四年里至少疯涨数十倍。同时,成千上万有"玉文化背景"的中国收藏爱好者敢于以身家性命抵押而冲进去。其中的奥妙真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翡翠行情与亚洲金融风暴
两年前,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在全国热映,引起观众哄堂大笑。重庆工艺品厂厕所里偶然发现的一块翡翠,引来各路强人的搏杀。工厂方面期盼这块石头能救活企业,而江湖大盗则费尽心计要攫取它。这部颇具黑色幽默的片子,无情地嘲讽了故事中人。它以喜剧的形式,折射出当下无数中国人对财富的强烈渴望和丰富想象。那么,一块石头何以具有魔咒般的迷惑力?
简单地说,远古时先人以贝壳、兽骨、树枝装饰自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具有了开采能力,中国人就"因地制宜"地玩起了玉。欧洲人玩的是宝石和钻石。独立发生的中国文明与玉的缘分是久长的,或者说玉见证了这种文明的产生与延续。早在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开始就玩开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一路玩到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汉唐宋和明清两代,然后是奔小康的今天,在时间上延续一万年之久,在涉及面上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再考察器物本身,则从祭祀通神的礼器玩到王公贵族的权力象征和佩饰、寻常百姓的避邪之物,越玩越精致,越玩文化内涵越深厚。在文物界还有人提出:除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之外,中国还应该存在一个贯穿时间更为漫长的玉器时代,这个观点在史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一种器物,以文化的形态呈现,中国的玉文化是最经得起质疑的。比如最初的玉器已经出现了很高的美学形态,到了夏商周三代,从考古发现的遗存来看,文化内涵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器型之大气,绝对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