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向全国人大作了2007年度国家审计例行报告,报告指出,2007年追回或归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41.95亿元,点了19个部委的名,全年已有88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10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些年来,审计报告的历史变化反映了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报告不仅对国家预算的运行情况作出概括性评价,更列举中央政府部门的财政错失,揭露了不少问题,给出了十分全面的改正建议。但对照几年以来的审计报告,我们不难发现,某些制度性缺陷要么没有得到修复,要么修复得很慢,审计署出具防止财政资金受侵掠的专业对策,一些部门对此似乎视而不见,某些中央政府部门更是屡审屡犯,破坏财政拨款的手法如出一辙,甚至在年度报告中反复延续。
自1999年第一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全面披露当年的审计结果起,审计署连年发动“审计风暴”,先后有一大批重大案件浮出水面,一连串贪官污吏中箭落马。然而,在民众寄予厚望的同时,“审计风暴”却渐显疲态,甚至遭遇一些部门“屡审屡犯”的尴尬。笔者特意将2007年的审计报告同2006年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挪用资金、虚列开支等问题依然照旧,中水利部、教育部、广电总局等部门连续两年“榜上有名”。
不容否认,国家审计署近些年来的举措颇多,然而雷声大、雨点小,和高调公布数百亿元的问题资金相比,如何控制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并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还有一大批人员没有像民众期待那样受到严惩。在现行的问责体系下,只有违法违规的2%涉嫌违法违纪,需要纪检监察、司法部门介入,给予有关涉案人员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而对于后面占了大头的问题资金,却缺乏实际有效的治理手段。这样的问责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的“高压线”,做做“小动作”也并不会承担多大的风险。高收益与低风险,使得一些部门和个人公然钻起了空子,与审计部门打起了“擦边球”。
当前,国家财政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虽然表面上来看没有违法违纪,却在实际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有专向用途的财政资金被挪用,就意味着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执行进度缓慢,无疑会增加资金和时间成本;而违规投资、违规出借、经营不善等,更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国家现行的审计管理方法,无法真实反映这些问题产生的后果,难以迅速、及时地对当事人进行有效追究,这一漏洞亟待计算机辅助审计来填补。
“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前审计长李金华这样评价计算机审计的价值。博科资讯总裁沈国康则认为,“事实证明,仅靠法规和道德的约束难以杜绝违反规则的行为的出现,当前我国审计方法的落后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审计管理软件就是为了帮助政府审计部门及时发现日常财政管理中存在的大量疑点,及时积极主动调查核实潜在的深层次问题而出现的,并以证明可以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据悉,博科资讯审计管理软件政府事业单位专版已经先后在首都公安、气象局、国土资源部、科技部、财务部、内审协会等多部委内进行推广。
通过对多年审计报告内容的梳理和整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现有审计管理方法的弊端,审计报告虽然执着,却无力整肃我国政府财政管理的难题。唯有借助计算机审计,才能做到从事前、事中到事后全面监控我国政府相关的财政数据,从根本上杜绝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屡审屡犯”的局面。期待21世纪,借助审计软件疲惫的“审计风暴”能够重展雄风。